中山路小学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中山路小学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

2011-07-28 13:48:02     标签:小升初资讯

阅读愈来愈倍受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数的杰出人物和世界上优秀民族的成功,都源自于阅读。阅读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吸纳新知识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本领。可是,在充满无穷无尽诱惑的世界里,人们也越来越疏离了阅读。阅读教学,小学的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一、阅读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但冷静、客观而负责任地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表面上的问题,如果不认识、不思考、不解决,很可能酝酿着的是一个个危机,因为人类文明说到底是阅读的传承。

感谢区里四、六年阅读监测的举措。实事求是地说,自从上学期区教研室工作计划提出对四、六年进行阅读专项监测开始,我们才开始从认识走向行动。

至少在中山路小学,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肤浅阅读,只按照教学目的完成识字解词,理解句、段、篇内容,没有情感体验;

第二,以问代读,教师问题充满课堂,问题廉价,毫无思考价值,学生如机器般应付;

第三,分析阅读,教师滔滔讲析代替学生自通自悟,学生如雕塑般麻木;

第四,表演阅读,课堂上学生表面主动,跃跃欲试的背后是教师事先布置问题,甚至布置答案;

第五,四不像阅读,教师用声光电乐刺激学生,学生只有感官感觉,没有内心体验;

第六,异读,以落实课改精神为名,肆意张扬个性真实,歪曲作者、编者主旨,肢解作品完整。

二、阅读教学思考

上述阅读教学的问题,任由发展,结论不难得出。从个体(学生)来说,只有周而复始的经历,没有情感深处的体验,必然导致厌学;从民族兴衰来想,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标志——汉字,将失去血肉灵魂,将成为一种躯壳符号。

阅读的意义毋庸置疑,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改变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行动忌讳盲从。行动应从本质入手,从主体入手。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因而阅读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从工具性、人文性入手。阅读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而我们也应教与学二者并行,针对问题去研究我们的阅读教学。

三、阅读教学实践

不怨、不气、不等,立即行动!这是我们对阅读现状清醒认识后的共识。

说到此,我想简述一下我们遇到的问题。在听评课时,我们发现老师们只关心,最在乎的是这篇文章怎么讲?而不是去探究这篇文章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而其中的道理恰恰离老师很近很近,翻书既得,信手拈来——就在《课程标准》中,就在《教学参考》中,就在教师的导读中。大道至简,阅读教学的问题,就要通过阅读来解决。教师、学生皆如此。

近年来,我们的实践说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从管理入手,从课堂起步,回归语文教学积累体验之本。

第一,全员性、全程性的教学管理。

全员性:学校领导班子包年组,包教师,包学生。

全程性:班子所有成员参与教学全程,从备课、听课、评课、监测、评卷、分析无一疏漏。

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评课、监测和质量分析。

阅读教学的评课,我们重点抓教师个人反思的自评和同课异构的互评。其实这两种评课也没有什么妙招奥秘,也是依据课标总要求,阶段目标和本节教学目标来进行,以此引导教师阅读和落实《课程标准》《教学参考》。

关于监测,我们学校领导既参与命题或独立命题,又参加评卷。有时参加年组评,有时领导班子对于一个年组或一个班集体评。评卷之后一起分析,一起反馈。因此,班子每个成员对全校各班情况了然于胸。

卷面分析,我们每次都分三个层次来进行。对教者的一对一分析,对年组的对比分析,对全校的警示分析。

这种评课、监测、分析,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但教师在这种评测分析的起伏中品尝了成功,反思了失败,增强了自信,及时地调整了教学策略,避免了问题的堆积。质量提升始终在现在进行时。

第二,从强制到自制。

起初,我们发现课程改革倡导变革教学方式之后,老教师教不好,年轻教师不知道怎么上。我们就一节一节,一个人一个人地指导。但改来改去教师还是一片茫然。偶然的阅读,让我们走近了洋思、东庐、杜郎口。这三所曾经濒临解体的中学我们没有去过,但从阅读的资料中发现:三所学校的改革之初都是强调统一教学模式,这大概就是规律吧。于是我们也在中山路小学进行尝试。

强调学生课前预习。低年以诵读为主,中高年除了诵读课文,还要写预习笔记。

强制上“八股课”。我们规定每节语文课前要进行三分钟读说训练。低年以背诵诗歌为主,中年以讲故事为主,高年以演讲为主。

强制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对于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知道如何落实。于是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观听专家讲座、观摩教学能手的课堂实况,一方面进行强行规定。如:我们要求教师教学每篇课文,根据教学目标必须做好三件事,解决三个问题,即让学生识记生字新词,解析重点句段,背诵佳句美文,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

这种强制,可能武断。但在改革之初,这样的力度的确使我们突破了坚冰,除去了陋习。这种强制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他们在这种强制下学习每篇课文,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读顺畅、抓重点、通大意、明目的。这种强制不但没有束缚教师的手脑,反而促进教师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如五年组探索出的“批注式阅读”,四年组探索出的“达标式阅读”,六年组探索出的“读后读式小组阅读”等。

第三,让阅读回归积累体验之本。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大量的经常性的阅读体验,即使学生积累语言,又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读书万卷,下笔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千百年语文教育的传统。关于这一点,“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的韩军老师主张学语文要举三反一。他说“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另外,小学阶段也是人生记忆最佳时期。因此,我们组织教师编排了各年级每周背诵篇目。每学期伊始发给学生,每周末进行检查。有的老师很聪明,选出几位背诵检查员。这样生生互检,老师的负担减轻了,教育目的达成了。

除了背诵积累以外,吟诵,也是学习语文的传统好方法。我国的汉字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音形义兼备,有血肉、有体温,有独特魅力。因而引导学生养成大声、忘我,或铿锵,或婉转地吟诵习惯,既能陶冶情趣,又能领悟思想感情、提高表达能力。对于提高语文素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我们每学期都进行班级和学校的朗读比赛。期末语文口试朗读也占一半比例。我们的口试,组织严密,考查严格,完全由学校班子成员操作进行。期末进行全校反馈,效果显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论述学习的三重境界。中山路小学阅读教学实践目前刚刚步入第一重境界,或一部分人已走入第二重境界。我们的目标当然是第三重境界——享受阅读快乐,享受阅读人生。

四、阅读监测带来的阅读行动

区四、六年阅读能力测试后,我们组织老师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这次监测与其说是一次考核,不如说是一个行动的开始。全体教师行动起来,让阅读丰富我们的心灵!让阅读摆脱我们的平庸!让阅读带领我们走向崇高!全体学生行动起来,让阅读释放童真!让阅读滋养童心!让阅读丰裕孩子们的精神!于是我们制定了《中山路小学师生阅读、亲子阅读行动计划》。我们期盼中山路小学师生能在每天书写百字,每年诵读百篇,六年阅读百册的阅读行动中,与书结伴,享受阅读。我们还把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生日,作为学校每年两次读书节。我们还将号召全校师生每人建立自己的书库,互相借鉴与分享……

我们无限地相信阅读的力量。阅读丰富着我们的人生,阅读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