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近尾声,某新高一学生仇亦飏长舒了一口气,欢呼:“总算放假了!”最后10天,父母将带他出国旅游。“这个暑假,只有‘暑',没有 ’假‘.每周一、三、五全天上课,二、四、六用来拼命做学校的暑假作业和补习班留下的作业,加上要背一大堆生僻单词和长句、准备应试的英语口译班。我就是一台会走路的学习机器,放假比上学还累呢!”小仇有些无奈地抱怨。不过,他也很“通情达理”,告诉记者:“同学都在补课、参加夏令营,想约个人打球、一起玩玩都找不到,呆在家也只能一个人上网、看电视,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偶尔在网上碰上一两个同学组队打一会儿游戏。想想别人都在补课,自己也有压力的。”
向周围的家长、孩子们打听,几乎所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暑期都过着“不在补习班上课,就在去补习班路上”的忙碌日子。
“我们从2004年起就严令禁止学校违规补课,每年暑假都要重申。只要有人举报,我们一定严肃处理。不少学校还会给家长发公开信,提醒他们暑假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游览,自主学习,不宜补课。”上海市教委负责人介绍。事实上,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各地都已多次发文强调禁止违规补课,传播新的教育观念。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禁了公办学校的公然补课,火了商业味浓厚的社会培训。这个暑假,学生依旧很累,家长除了接送孩子的压力,还要面对水涨船高的培训成本。
谁在把暑期变成“第三学期”?谁又能真正扑灭已成燎原之势的课外补习“烽火”?
准毕业生、新生,差生、优等生
谁不需要补习
暑期补课潮中,新学期即将进入毕业年级,要面对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大关的孩子是最坚定、最“疯狂”的群体。
明年将小升初的女孩小叶这个暑假每天7点起床,7点半在离家不远的体育馆上游泳课,9点钟游泳结束,到一家知名英语培训点上课,早点在路上吃。 “下学期必须通过四星口语考试,再晚就没用了。”这是妈妈经常挂在嘴上的说法。中午回家吃饭,换个方向再去离家较远的名师小班去学奥数和作文。每天在暑热里跑来跑去,小叶觉得郁闷,但不敢发牢骚,因为接送照顾她比平时忙碌许多的妈妈也很烦躁。
将升初三的男生小钱连中饭都是在补习学校吃的。像仇亦飏一样,父母给他报的是全科补习班,在同一个地方,从早上8点一直上到下午5点半。午饭补习机构可以代订盒饭,一开始大家都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地吃,很快,就嫌饭菜难吃开始出没于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关东煮”、“麻辣串”没少吃。“反正是父母给报的班,我想不想都得上。”培训班讲的是下学期新课,而且进度很快,课上到一半,小钱已有很多知识点都消化不了,只能囫囵吞枣,半通不通,课后练习一大半不会做。
读高二的学生对于补习基本都很“认命”和自觉:“这个暑假注定是要’恶补‘的,还不如主动点和好朋友一起报班,互相帮助、互相安慰。”在新东方教学点,两个挎着大书包的女生这么说。
那些刚经历过升学考试的孩子,未必就能逃过补课风。一位将上高一的同学说,除了上课,几乎没出过家门。还没上过一天课,但新高中已经布置了作业,妈妈还弄来不少卷子、教辅书,加上补习学校的作业和英语应试,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这位同学的父母认为,他是靠偶然超常发挥才进了理想高中的,如果不努力,很可能会不适应高中学习,只有提早补课才能增强孩子自信。
有人补差,也有人“培优”,名校竞争激烈,优等生家长希望孩子能一进校就占据有利位置,表现得比其他孩子出色。中等生家长则认为,孩子只要再用功一点、多补补课,就能上一个台阶,进入优等生范围,将来考进更好的学校。
在上海长宁区某校读初一的小黑,因为成绩不稳定,早在学期结束前就被老师嘱咐:“这个假期要比别人多用功,别出去玩了,不行就让家长请家教,一对一补课。再不努力,到初二题目难度加大,就来不及了!”
“别人都在补”,“不补,让孩子去哪”
哪位家长不纠结
“我原来并不想让孩子上补习班,但听老师说,他们班绝大多数孩子平时周末和暑期都在赶来赶去上课,我们没早点报班,已经影响孩子的成绩了。”小黑妈妈这样说。
补比不补好,多补比少补好,早补比晚补好。家长们这样的思维逻辑和心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裹胁进暑期补课大军,社会补习机构和家教的行情也一涨再涨。
也有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补习班是出于不得已。在外企任人力资源总监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学习效率不会很高,但再打折总也会有点收获,要比他一个人成天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让人放心!”因为上初一的儿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李女士选择的是名牌培训机构的精品小班,这个暑假,不算送孩子去美国参加两周夏令营的费用,光是“孝敬”各个培训机构的钱就超过4万元。收入较高的李女士调查了同学家长,觉得这个数字还不算高--“后年升学,明年暑期肯定会请名师辅导,那个费用要高得多。”
孩子放暑假,多数家长照常上班,双职工家庭父母多数会将年假放在孩子寒暑假期间一次性用光,但休假不可能有一两个月之久。多数时候,未成年的孩子要么是投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么独自在家,或者做个小尾巴随着父母上班,每一种选择都很难说是过了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看电视和玩网游已成为学生寒暑假里最主要的消遣活动。孩子们期待已久的暑假往往就在“遥控器+鼠标”的单调活动中消磨掉。青少年自控力弱,两个月的沉迷足以成瘾,更容易被网络暴力淫秽内容影响而走上歧途。李女士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玩伴,越来越“宅”.暑假征求孩子意见,他哪里都不想去。为了不让孩子在家整天上网打游戏,她每天把电脑锁进书房,但又害怕孩子无聊偷偷跑去网吧或发生意外。结果,整个暑期上班时间都会心神不宁,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简直是患上了“暑期焦虑症”.
“除了海外游学,学校一般不组织夏令营活动。今年学校加固校舍,连返校都取消了。孩子放暑假后去社区报到,拿回一张暑期活动项目菜单。两个月内有五六次活动,但有时去了就是盖个章,证明活动过了,孩子没培养出热心公益意识,反而学会走形式、做假了。有的社区有托管班,但也就是把一群孩子拢在一起做作业、看动画片,有点浪费时间。”一位初中生家长这样说。
让孩子留在家里,不放心;报了班,既有经济上的压力,又要忙着东接西送,生怕在哪一阶段“输在起跑线上”;一边怕孩子变得疏懒、养成坏习惯,一边忍受孩子对暑期不能玩还要补课的抵触和叛逆情绪,家长们岂能不焦虑?
水涨船高与推波助澜
谁更快乐一些
业内人士说,暑期是社会培训机构最重要的赚钱档期。一个暑期,做得好的话能完成当年度一半的业务量。因此,每年暑期前两三个月开始,各大培训机构都不遗余力做宣传,报纸上的广告挤挤挨挨,篇幅越来越大,用语十分夸张,有众多真假莫辨的成功案例,动辄承诺“提高80分”、“保进名校”.中小学期末的家长会一散场,就有社会培训机构人员夹道派发传单。那些热门的中小型培训机构哪怕从不做广告,单靠家长之间的口口相传,就能提早挂出“名额已满,下学期请早”的免战牌。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推出了“一对一”、“一对三”的VIP培训,把个性化辅导的高端教育服务当作重头戏。今年暑期,这类VIP 课程通常在每小时200元至300元之间,一些名师或度身订制的课程更贵,每次600元至1000多元的“极品”价格,在某些家长圈里也是公开的秘密。
“原本只想给孩子找个地方托管。但到了培训机构,接待人员说你们只能读竞赛班、资优班,普通班学不到什么的。”一位家长这样讲述她为孩子“加码”、“增负”的过程。
从事家政服务的涂女士和老公已工作了10多年,儿子在一家民办学校读初二。她很羡慕城里孩子暑期能补课,自己孩子要么回乡下老家,要么只能宅在小小的出租屋里看电视,或是挂着钥匙在家附近晃悠。她发愁说,自己孩子本来成绩很好,但上了初中以后自己辅导不了,又没钱请家教或者报班,功课就这么一点点落下,“原来还指望他考大学,现在看,只能考技校了。”
事实上,暑期补习也大有向农村蔓延之势。不过与大城市的社会培训机构格外红火不同,暑期培训在经济落后地区多半是学校组织或私办。无需审批,也没有资格认证,师资水准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生源大省,为了应试,学校集体组织暑期补课的现象仍半明半暗地普遍存在。“我们5个区县班全体补课,从早上到晚,好不容易补完了,老师说8 月份还要上,请管管学校,还我们一个暑假吧。”重庆市政府网站上,挂着学生无奈的求助信。山东一些县市今年还出现了学校老师为躲避教育部门追查跨省办补习班的新闻,把上千名学生挪到邻省租房集中办班,某个400多人的教学点,一个多月的收入就高达30万元。
城市、乡村孩子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暑期场景,发人深思。在越来越强调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今天,暑期“恶补”成风无疑是加大了城乡、贫富人群教育环境的差距。但究竟是整天疲惫地奔走于暑期班的城里孩子更幸运,还是要承受生活压力、但拥有更多时间和精神自由、更宽广天地的农村孩子更健康,真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