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过渡阶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直接关系着小升初后的学习成绩,更关系着孩子在中学的学习状态。家长们相互切磋,为了孩子的前途,学习补习不停歇,宁愿陪孩子“煎熬”过这一段日子,也不能因放过这个暑假而贻误了孩子前程。
那么,在小升初衔接阶段,家长们到底要帮孩子做些什么呢?到底什么才是准初中生在衔接阶段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假期多练口头表达能力
1、首先,教孩子学会课堂记笔记。
小升初最大的一个表现就是课业的增多,突然间由小学语数外三门主要课程一下增加到七门主要课程,而且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大量记笔记,这时就需要孩子边听、边看、边想、边记。建议查字典助孩子设置专门的笔记本,选择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边看、边听、边拿笔做记录,训练做笔记的能力。
2、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小升初意味着孩子从儿童走向了少年,并逐渐走向青春期,由此带来的就是孩子的心理上发生的变化,他们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这时,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应当要求孩子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如清晨大声朗读课文,对语文和英语的重点课文,一定要读出声,而且要坚持不懈,养成习惯。这样,孩子说话时才有底气,才有利于他的人际交往。
3、大量阅读人物传记。
当然阅读也是需要方法的,她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读多少内容,然后再让孩子写写读书笔记,或者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样才会让孩子在读书的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从厚度、广度上有一种提升。
4、学一些技能,做一些家务。
让孩子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如:游泳、打羽毛球、乐器等,让孩子的业余生活不枯燥。
同时,可以培养孩子做一些家务,如: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等,从小学会生活自理,才有利于养成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
5、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外走走,旅游或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社区或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孩子搞一些夏令营活动,参观学习两不误。同时,做社区义工也是对孩子品质的良好培养。
6、最后,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提前熟悉一下初一课本,或者上个初中预科班之类的培训课。
学习准备带动心理准备
小升初最关键的是孩子心理上的准备,而这种心理准备又来源于孩子学习上的准备。因为对于生活内容相对简单的孩子来说,学习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因而,学习上准备好了,心理上自然会很轻松。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学习方法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1、从心理上让孩子做好准备。
进入初中,最大的考验就在于作业量的增多,这也是对一个人意志力和承受力的考验。但家长切不可危言耸听,吓唬孩子初中学习有多么可怕,多么辛苦。其实中学和小学无质的区别,只是挑战更大,但这种挑战也是随着孩子的能力增强而增大的,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方法得当,一样可以学得轻松。
2、学习上也要有所准备。
进入初中,要让孩子学会利用零碎时间,化零为整。因为初中课程增多,作业量自然加大,这时就要学会充分利用时间,比如:利用课间操或中午饭前时间,把当天该背的英语单词背几遍,没几次也就背会了。除语数英外,其他课程不是天天有,所以要做到当天事情当天清,不要堆积到交作业时才恶补。
家长要利用这个暑期帮助孩子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进行初步指导。要强调五个环节:预习、听课、笔记、阅读、复习、作业。
预习的习惯。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以后,一定要安排时间认真预习第二天学习的内容。预习的基本要求是: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层次结构、主要论点、基本概念和原理,读懂例题,试着做习题或思考题,找出不会的疑点并用“?”做好标记,这样第二天听课就有了针对性。当然,小升初这个暑期,孩子们也可以提前接触一下初中课本,但只需要粗略翻看一下即可,不必深入学习。
听课做好笔记的习惯。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孩子边听、边看、边想、边记。听课时,要学会自己概括、总结,哪些应该批注在书上,哪些应该记在笔记本上。注意听课时不放过任何环节,如果遇到没听懂的,不要再想,做好标记,下课再问同学或老师。记笔记的好处在于,整理课堂思路,同时以备日后当作资料进行复习。
正确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学生都是一坐下来拿出作业就做,做错了再订正,结果事倍功半。正确的做法是:做作业之前,先认真想一想白天老师授课的内容,讲了哪些概念和例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等,想不起来的时候翻翻书,将所学的知识理出一个头绪,然后再开始做作业。
3、考试分值的适应。
升入初中后,很多好学生的数学、英语仍然可以考到九十多分,而语文往往只能考八十多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心理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思想,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可以利用小升初这个暑期,让孩子们多读书,写些读书笔记,可以由浅入深,刚开始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以后逐渐写出自己的感受。
初中是个很有意思的阶段,同学友谊会更加深入,老师的作用会加大,家长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小。好朋友彼此有可能就会成为各自的精神支柱。这些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让孩子对初中生活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