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分依赖,受累的是父母,将来受苦的是孩子。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的疼爱,而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儿子长大以后连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
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想了一个办法:临行前烙了一张中间带眼儿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
可是,儿子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等他们出门回来时,大饼只吃了不到一半,而儿子竞活活饿死了。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这种严重影响孩子们成长与发展的依赖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不仅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畸形,而且还会削弱孩子在生活中的抗磨难能力。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就帮助孩子克服过分依赖别人的习惯。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常常缺乏自信,自我意识低下,这往往与童年时期的不良教育有关。如有的家长、长辈、朋友往往说些“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这样的话。
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逐渐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帮助孩子不再依赖别人。
2.让孩子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
要纠正孩子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如果现在事事都依赖别人,那么将来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的,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父母要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
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父母尽量不要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让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时就会果断地去做。开始,他们会出一些问题,但经过几次锻炼,他们会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4.培养孩子奋发自强的精神
父母要教导孩子,及时调整心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父母要告诉孩子。要自觉地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在激烈竞争中摔打,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5.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一个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时时事事靠别人指点才能过日子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6.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在思想上、行动上、言谈中为孩子做出好榜样,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孩子十分注意仿效他们所喜欢、所尊敬的大人,譬如对父母的一言一行,跟着学,跟着说,跟着做。
父母应该自觉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自己存在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方面的毛病要“补课”,实行“自我教育”。
7.让孩子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
让孩子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孩子的独立意识,改捧依赖这一不良习性。
8.鼓励孩子下决心
一个人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需要考虑利弊得失后,再做出最佳选择。父母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机会,让孩子有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凭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决定做什么事,如何做。
如到商店给孩子选购衣服,价钱由父母选定后,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与花色。
孩子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孩子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
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