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线路图”——《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2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起跑线上的公平”
[原文摘录]
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科学性。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全面普及学前教育,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
学前教育是江苏15年基础教育的“短腿”,近年突出表现为儿童“入园难”,因此《纲要》中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格外引人关注。南京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园长林虹认为,目前“入园难”的主要问题是优质资源不足,“许多新开发的小区都是适婚年轻人居住,小孩也越来越多,而开发商答应配建的幼儿园却没有建起来,或者是建起来的幼儿园以赢利为目的,普遍存在收费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园质量没有保证等问题,不少百姓对民办园不买账,而对优质公办幼儿园趋之若鹜。”
“现在紧缺的是公益、普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公办幼儿园。”南京市有关人士指出,南京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加起来的接纳能力跟适龄儿童总数基本上是吻合的,最缺的是“物美价廉”的幼儿园,“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确保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幼教人士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联合督促新小区开发商,把没有建起来的配套园建起来,并加大监管力度。“学前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石。可以说,学前教育的成败关乎教育盛衰、民族未来。正因如此,在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正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推进区域均衡、校际均衡,加大投入倾斜力度
[原文摘录]
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推进区域、校际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教师格外引人关注。
“孔雀仍在东南飞。”对盱眙县兴隆中心小学副校长龚显堂来说,学校里留不住优秀教师是他最痛心的事。龚副校长说,实行绩效工资之后,苏北教师待遇虽有所提高,但并不明显,他已有20多年工龄,年薪也就三万出头,“更不用说年轻教师了,收入相当于他们三四倍的苏南地区仍在吸引苏北教师外流。”他认为,要实现教育区域均衡,一定要继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人才。其次,让发达地区的教师能够流动到薄弱地区学校。他非常期待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
“好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择校’让好生源过度集中于名校。”南京一所普通初中校的校长认为,刹住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是实现校际均衡的关键。“目前情况下,政策要尽可能向普通校倾斜。”这位校长建议,进一步提高指标生比例,“南京名校指标生比例虽然已经提高到50%,但是分配到我们学校也就几个名额,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还是不大。”这位校长还表示,南京实施绩效工资之后,名校和普通校教师的待遇差距缩小,因此,实现校际均衡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造就创新人才,高校有责任走出“应试教育模式”
【原文摘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王国聘教授认为,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赋予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创新人才,还有许多问题亟需化解。”王国聘表示,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需转变和更新。目前,高校一些教职员工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陷在应试教育模式的窠臼里,对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内容了解不够,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将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贯彻到教学与管理过程中。
“对创新人才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仍被高考指挥棒所限制。”王国聘认为,高考只能选拔均衡人才,并不能选拔出特长人才、专门人才。现在虽然有自主招生,但力度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特长人才在目前的录取体制下不能脱颖而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建立多元录取机制,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和高标准的教学条件。“但这两方面严重欠缺,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大投入。人才是为社会培养的,社会和企业也要为创新人才培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如在提供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训练的场所上,企业应大开方便之门。”王国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