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今年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昨日,广州市教育局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秘诀:这个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州创新备考方法分不开,其中有7000名尖子生获得拨款补课。此举引发争议,教育局称无碍公平。(6月28日新快报)
公平不公平,不是谁说了算,而要看事实。政府部门拨款为尖子生“开小灶”,拿公共资金为小部份人“锦上添花”,这分明是既不公也不平。政府部门不是印钞机,不能印出钞票来;政府部门也不是大富翁,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资产。政府部门有钱,但那是纳税人的钱,只能根据纳税人的意志代纳税人花钱。公众会同意公共资金花在“不公共”的地方吗?由此可见,广州市教育局为尖子生补课埋单,恰是政府行为失范。
另一个问题是,广州市教育局此举,乃是为应试教育火上烧油。所谓“创新备考方法”,不过是因袭了填鸭式“突击育分”的老谱。先前的补课,还是学习上掉队,功课不行的孩子才补,缺啥补啥,而现在广州市教育局干脆演变为尖子生也补课,不缺也补。管理科学中有个“木桶理论”:要增大木桶容积,须先加高桶壁上的短板。广州市教育局如果拨款为后进生补课,那倒可以理解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学生整体水平。而补课只为尖子生锦上再添花,这不叫“创新”,而是变本加厉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这与弄几个花团锦簇的“示范学校”做面子,而把薄弱学校当成弃儿,是一个套路。
政府拨款为尖子生补课,据说有了“短、平、快”之效——这既佐证了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又说明了应试教育不过是“催熟、催肥”,然而也正因有这个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也可以预料,广州市教育局透露的这个“秘诀”,将很快就会被更多地方视为“他山之石”。在高考录取率、重点大学录取率成为政绩筹码的背景下,广州的“历史性突破秘诀”,一定会被一些地方视若至宝,不仅推行,而且会发扬光大。而同样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广州“秘诀”的推而广之,教育上的“马太效应”又会扩而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