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大学生就业薪金缩水?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谁让大学生就业薪金缩水?

2016-10-28 10:49:11     标签:小升初资讯
谁让大学生就业薪金缩水?

大学毕业生在普遍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必须面对薪金屡屡下降的问题。以月薪800元招聘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新闻,近日在广州更是以500元的底价再创新低。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呼吁为大学毕业生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以保护各方实施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那么,是谁让大学生的就业薪金缩水了?

当今社会的人才市场化水平有很大提高。根据价值规律,人才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格是由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的。同时,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其价格。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交易已经由卖方市场(人才输出单位)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逐步转变。市场化程度提高了,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待遇甚至不如进城务工者,这是怎么回事?

扩招惹的祸?

目前,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多数人将其归因为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造成的人才大量剩余: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就业市场提供的职位没有跟上,也就是供求不平衡。它所说的“剩余”是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是,教育部的统计表明:中国的大学生从总量上讲,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仍是供不应求,而非供大于求。如今,有很多的就业岗位空缺,可是大学生不愿意去,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西部地区的一些企业。扩招政策的初衷之一就是通过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加入到广泛的建设中去,通过扩大队伍去扩充战线,只是在目前出现了人员局部壅塞和分布失衡的问题,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假象。

再来看看扩招之前的1998年,根据对4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调查,当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前签订就业协议的比率仅为58% ,也就是说约40% 人在毕业离校前尚未就业。而在扩招之后,因为总量的增大,即使在同样的比率下(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1,本科生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未就业者的绝对数量明显增大了。

所以,尽管在表面上看,扩招以后 “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扩招不是它的事发根源,也不是大学生就业薪金低的根本原因。

问题在哪里?

那么,我们不妨从大学生自身的价值方面考虑。据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部分人的诚信度较低,常常是将一个单位作为提升的跳板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工作,这让用人单位不敢委以重任;毕业生的自我本位意识强烈,对于工作很难上手,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不强,用人单位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培训成本;业务素质和综合文化修养不到位,明显地与“老一辈”之间形成了观念和文化“断层”,难以磨合。

更有用人单位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毕业中很大一部分人对自身的定位过高,“开口便是几千几千的”,致使“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人在等待观望一年或者两年后,到了今天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当他们在这个时候急切地流入市场,又客观上导致人数增多,增大了就业的压力,而且更难就业,这就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但是,一份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大学毕业生在市场和事实面前大都“低下了高贵的头”,然而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依然对前景充满乐观,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且,事实也证明,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毕业生获得了较高的薪金待遇。也就是说,“适者”总是能生存,而且生活得有品有位。

我们知道,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程度上,就业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多,人才面临着成规模的再度分配,因为不同岗位的要求不同而形成梯度,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在客观上呈梯度分布的,两者通过市场博弈,最终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这个过程正在逐渐地展开,从某这程度上说,新的就业秩序正在发端,在较长时期内将会成型。

就业难的问题,从核心层面上讲:首先就是求职者的能力问题,其次是定位问题。

定位问题来自两个方面:除了毕业生自我的定位外,还包括“他者”的意见和看法。

一些用人单位的短视在客观上埋没了大学毕业生的价值,人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短期的产出效益,还应该认识到他的潜力。而且,如果用人单位因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而大肆降低其薪金,这也不利于新手的积极性的发挥。

同时,如前文所述的形势的转变,要求社会大环境里的就业观念相应转变。一些行业的价值在旧有的社会价值参照体系内求不到名分,从业者的个体认同就会处于不安状态。只有舆论不再歧视某些行业和地区,青年们才有勇气走上那些岗位,并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出应有的贡献。

怎样去应对?

首先,作为人才的摇篮,大学担负着多方面的重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强化其面向市场并为其输送人才的功能,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被局限在虚拟的象牙塔里,在观念上有较强的优越感;在知识构成方面注重理论,轻视实践。鉴于此,学校应该冲破观念上自设的樊篱,主动与社会接近。

再者,学生应该多了解社会,多参与社会实践。要尽量多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行”和“悟”感知社会,找到方向感。

另外,正(或者将要)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看到形势的严峻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足够的竞争力,就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要求,金子最终是会闪光的;如果说没有足够的实力,不妨以谋求更高竞争力的方式去避开风头,为工作生涯作更高远的打算和谋划。

至于其他的成因,比如目前经济产业结构与高校教育不对称,热门专业学生数量太多,一些冷门专业生源少;地区间人才流通不畅,“地方保护主义”存在;以高考为口径的人才培养机制缺陷 等等问题,我们个体难以对其有所作为。那么,既然我们无法改革制度,那么就让我们改变对它的看法――从自身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认识吧。

总之,通过大学生的薪金问题,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今的教育不管是理念和操作层面,在原来的“四个面向”的基础上,还要面向市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