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期间,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阳光水城的王女士接二连三地收到几所补习学校的电话。打进来的电话目的只有一个:劝说王女士带上初二的儿子去报名参加寒假补习。(1月4日《重庆晚报》)
尽管这些年各地都出台了不少禁止学校利用假期给学生补课的相关规定,甚至对参与补课的教师处以重罚,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现如今,学生补习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更有一种产业化的倾向。家长面对假期补习的态度也从盲目发展到依赖,这是家长的一种无奈,也是教育现状的一种无奈。可以说,假期补课不过是应试教育的衍生产品,应试教育不改变,补课就不可能禁绝。因此,在现阶段要禁办补习班或杜绝补习现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利用假期时间精力都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给孩子补补课、充充电,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有二:一是孩子有兴趣,二是要有针对性。家长作为补习机构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必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笔者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听一位家长布置孩子一天中要参加语文、数学、英语三课的补习任务,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而孩子却嘟着嘴,明显的一副敢怨不敢言的表情。这位家长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不可取。寒假本是孩子们休息的时光,如今却被繁杂的补习“买断”,不知家长是否换位体验过孩子的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问,在那些多而杂的强制性色彩笼罩着的补习任务下,孩子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吗?恐怕更多的是产生厌烦情绪。一年一度的寒假又将来临,面对种种的补习诱惑,家长要静下心来,多做些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多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和主观意愿,不要以牺牲孩子的假期快乐为代价。换一个角度看,把寒假安排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家长作理性引导,是否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鲁迅先生在上世纪初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怎样做父亲?笔者认为,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这个问题依然值得深思: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当家长?(作者: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