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路:从艺术殿堂到市井的穿越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文艺路:从艺术殿堂到市井的穿越

2010-10-11 13:49:36     标签:小升初经验

因文化而兴,因商业而荣,在每个时期无论是文化或是商业,文艺路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如今,文艺路被赋予“未来东方百老汇”的使命,这不仅仅是一次华丽转身,还是一次重塑自身的回归之旅

寻访之旅

从艺术殿堂到市井的穿越

从文昌门出来,一条绿荫掩映的宽阔街道直通向南二环。沿着街道向南走,一路上既有陕西歌舞剧院、省乐团、省京剧团、省戏曲研究院等文化演艺单位,又有布匹批发等市场,沿路信步,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艺术殿堂到繁华市井的“穿越”。

文艺路南起南二环,北至环城南路,全长2280米。

站在文艺北路的北口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立于1957年的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这也是文艺路上首批建成的文化单位之一。

再往南走,就是文化演艺单位集中的文艺北路,省京剧团、陕歌、省戏曲研究院等依次错落。50多年以前,这些文化单位陆续落户这里,文艺路也因此得名。

8月5日,在陕歌的排练大厅里,陕歌古典团团长王宏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新编大型歌舞《大唐赋》。9月份,这台节目将随陕西经贸访问团赴台演出。

在文艺路和友谊路交会处附近,则有多个布匹批发市场,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南,还有一些卖水族、宠物的店铺。

文艺路不仅存在众多文艺单位,而且成就了与衣食有关的市场。而在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城的农民工也聚集在此,他们寻求的工种最多的是保姆。后来,这里自发成为劳动力市场,一度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

在王宏眼里,“文艺路就像一个‘文艺大杂院’”。

个人记忆

50多年前还是一片农田

“别看现在这么热闹,5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尚爱仁,著名曲艺艺术家,曾任陕歌的院长。他说,1953年,他从绥德来西安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当时就住在戏曲研究院的排练厅。那时的文艺路还很简陋,也不通电,周围还是一片片农田。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艺路周边都是农村,最靠近的村子有三个,分别是李家村、仁义村、刁家村。那时,村里居民还很少,庄稼和荒地很多,大大的泡桐树长在荒地里,成为一些老人对那时的文艺路最深刻的记忆。

1952年,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迁址西安,改名叫西北民众剧团。当时,政府选择了刁家村南一块荒地给他们建剧院。那时,文昌门还没打开,当西北民众剧团的马健翎团长带着200多名团员走出南门,为自己的新家奠基时,就曾穿过一大片菜地和庄稼地。当新的办公、排练厅和住宅竖立起来后,西北大区撤销了,剧团再度更名,成了现在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到现在,文艺路上已有11家大型文艺单位,除了陕歌、省戏曲研究院,还有省杂技艺术团、省乐团、省人民艺术剧院、省电影公司等。

而从五十年代建路到八十年代末,文艺路一直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的文化领跑者。《周仁回府》、《铡美案》、《赵氏孤儿》等古典剧目就从这里走出去,成为经典。

陈年往事

敲锣吹哨鼓动租铺面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文艺路体现的是‘文’的一面,改革开放后,文艺路则更多体现‘武’的一面。”西安市碑林区文艺路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杨丰如是说。

1980年,19岁的杨丰从学校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文艺路街道办。他说,那时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叫市场开发办,他就被安排到那里。“其实,那时候许多人并不清楚市场是何物,但扑面而来的改革浪潮让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当时区上提的口号就是‘搞活一个市场、致富一方百姓’。”杨丰说,当时,西安还很少有个体户。为此,区政府组织了两拨人到广州的高第街学习,回来后就着手开发文艺路市场。

1984年的春天,文艺路市场开发拉开序幕。在空阔的街道两边,政府搭建了几十间活动板房,公开招租。“一年的租金只有1281元,但没有人愿意租。”杨丰回忆说,为了鼓动大家来租门面,开发办的人到居委会做动员工作,大家又是敲锣又是吹哨子,吸引人们前来租店。

当年共租出60多间门面房,生意出奇的火,第二年门面房就成了抢手货,三四百间板房被一抢而空。

“刚走过商品紧缺的计划经济,人们的购买欲望在那时一下子爆发,这也是文艺路、康复路等西安最早的批发市场形成的原因之一。”杨丰说。

南方的浙江人开始来了,文艺路上的布匹市场发展起来了,而周边的艺术院团则渐渐地被人们忽略了。离艺术渐行渐远的文艺路,俨然成了布匹衣料的集散地。

城市新说

演艺+商业=新文艺路

“文艺和市井并存,是文艺路的特色,两者看似各自为政,但一直交织不断。”一头是艺术道路上周而复始的开场与谢幕,另一头却是普通百姓为改变物质生活而忙碌的身影,王宏说,有时从剧院里走出来,一头扎进喧嚣的街市,那一刻的感觉还真复杂。

要文艺?要市场?或者两者兼具?这是当政者面对新时期赋予文艺路的新命题。2008年2月19日,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来文艺路调研,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省上拟在文艺路打造具有古城文化特色的文化一条街,将文艺路打造成文化产业高地。

当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打出了这样一条标语:“文艺路:文化产业街区,中华演艺‘百老汇’。”“第一次听到文艺路和百老汇联系在一起,的确有些吃惊。”王宏说,但大家对未来文艺路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

已经完成的文艺路街区改造规划中,文艺路被定位为以演艺为核心,商业为支撑。规划里为文艺路描绘了一个这样的蓝图:一个占地近2000亩的演艺基地,投资规模230亿元,建设周期5年,将建成鲜明文化特色、市民文化娱乐、商业居住和旅游的城市新板块。

“和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百老汇相比,文艺路差得还很多。”王宏说,从软件来说,我们还没有像百老汇一样的观众群,没有像百老汇一样的节目营销机制;而在硬件上我们的距离更大,至今,整条文艺路还没有一座国家级的剧院……

但正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文艺团体在这里落户,又如八十年代初个体户在这里扎根,尽管文艺路距离东方“百老汇”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毕竟已有了第一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