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西安著名培训机构查字典培优的叶之声老师与家长们如约而见,针对家长关心的孩子优秀习惯养成问题,并结合五大优秀学生案例做分享,叶老师细致的分析了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年级第一名以及年级前10名,牛孩的优秀习惯和学习方法并与家长进行了互动讨论。
以下是现场分享内容整理:
一、关于小学学习和初中学习的不同
最近很多家长在微信上跟我交流,问了一些我觉得非常不错的,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先针对这些问题给家长们做一个解答。
正好在前几天看到群里在讨论小学数学的问题,非常赞同某位家长的说法,小学数学学深,学难其实是对数学思维,或者说逻辑思维的一种训练,它最初的出现像围棋,珠心算等是一种兴趣爱好的培养,它确实会启发孩子,对思维的拓展很有帮助。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小升初的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前段时间咱们家长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想让孩子保证中考,有没有必要学习竞赛的东西?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就是初高中竞联赛和小学数学的相同点都是注重对孩子思维的培养,初中竞联赛大多数内容是在中考考纲内的拓展和挖深,这不是一个顾此失彼的关系,而是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它与小学数学的不同点在于,初中更加注重的是体系化的思维培养,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转化与化归等思想,建立了这些思想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这是由初中的学习、生活方式、知识体系和孩子的成熟度决定的,逐渐往整体去走,而不再像小学一样,针对某个模块培养思维和习惯,竞赛体系中的很多新颖的方法对整个学习习惯有一个促进作用。这里我不提初中的知识点,提一下家长们比较熟悉的小学的东西,小学中有一类题叫做找规律,找到题目中的共同点去解决问题,这很有助于孩子把所学知识归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会儿讲到优秀学员共同点是,第一条就会谈到这个。
这也是为什么高新一中在初中阶段也会讲竞赛范围内的四点共圆,练习册是培优竞赛新方法,授课风格也相对偏向竞赛的原因,初中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与高中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孩子对数学兴趣浓厚,并且学有余力,多学一点,会非常有帮助的。
再想谈的一点是一句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近几年这句话被打入了冷宫,不再提了,因为我们要讲全面发展,我非常赞同孩子全面发展,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会偏科,我班上也有偏科的学生,有一个典型案例,孩子是铁一M3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硕士生
他的小学是在北京查字典上的,对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初中开始来到西安,他在铁一大小考试中数学成绩没有扣分到2分以上,但是他的文科不是很好。最近他整体成绩上来了,因为文科上来了,我跟他父母聊了聊,他们说孩子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开窍了。
这是为什么?个人认为数学学不学的好,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叫做审题,审题分为三个层次(关于审题,在将来上课的时候我会逐步渗透),最高层次是挖掘题目背景,换句话说就是看透出题人的心思,明白想考什么,核心在哪。这与语文的阅读理解是一样的,比如语文中有什么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这就是在挖掘出题人的意思,这里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是科目,我们只需要适当的引导,是可以对其他学科有带动作用的。
以上是前段时间家长微信上跟我交流的较多的,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关于优秀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先说下优秀学员的共同点,看能否对大家有所启发。我通过对工大的年级第一楼隽真,第二赵子敬;高新年级第一黄铭炫;铁一年级第一沈程佳的观察和交流。
总结了这么几点优秀学员的共同点。
①注重总结归纳,喜欢思考,自己将知识分类(思维习惯培养)
②学习习惯好(注重笔记和错题)
③自主性强(自主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
④家庭环境相同(父母很关注升学和学校咨询,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方面做引导,不做指导)
⑤朋友圈子比较大,身边都有特别好的朋友,这个朋友也非常优秀
⑥爱好广泛,好奇心强(楼同学喜欢古筝和绘画,黄同学喜欢看英文原版书籍)
至于刚才有些家长再问的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我给大家再说一点吧,刚才提到的这些顶尖学校的佼佼者,其实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在初一的时候其实并不靠前。
楼隽真和黄铭炫都有个特点,他们听课的时候非常专注,在老师讲完一道题之后他不着急记录老师的方法,而是在“发呆”,他俩在思考另一种思路的解题方法,而且经常会给老师打电话,无论多么简单的题,他们都喜欢问问有木有其他的方法,所以逐渐的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多问为什么。
他俩因为理科特别强,理科的自信带动了文科的发展,并且在初二开始学物理的时候脱颖而出。
图:这个是铁一沈同学的笔记,初三四次考试,她三次第一,这种笔记不是一天两天做到的,她一直很稳,非常注重总结和整理。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