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考砸了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考砸了

2011-06-28 14:46:42     标签:小升初经验

二周前大儿子Ian怯生生地拿给我一张期中成绩单,这是他成为学生的六年来第一张以分数为考核标准的成绩单。拿到成绩单的当下,我发现Ian的表情里有我重来没见过的不安。打开成绩单我立即被一个醒目的“C”毫不犹豫地重击了一下,当我发现这个“C”竟然隶属于Ian最拿手的英文课时,脑子嗡地一下越发晕了。

一连串的惊叹号和问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为什么一直以来各方面表现优异的Ian会被英文老师判了“C”?为什么这个“C”还是“赠”给他特别喜欢的英文课目呢?去年Ian还获得了全小学唯一的“优秀学生领袖奖”(StudentLeadershipAward)!进入初一,难道Ian突然变“坏”了?我选择表面上平静地应对这个“C”,而用实际的立即行动去发现“C”背后的原因。

和儿子就“C”论事

在搜集完所有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心里有了底。回到家,我决定不对Ian的那个“C”大做文章,而是瞄准Ian的自我管理能力来深入讨论。Ian在听完我转告的每位老师的评语后,心服口服,并对自己做出了分析:“因为初中不再像小学那样有固定的教室,每人有个Locker(储物柜)存放衣物,书本等。上课要抱着课本换跑教室,所以很容易落掉书本;还有上小学时有个固定的课堂老师(HeadTeacher)提醒大家每日该做的作业等,而现在上完一堂课就要靠自己记下这门课的作业,但我经常会忘记做记录;初中里老师还会给我们设下某项Project的最后完成时间,我也不太能适应这个。”

听了儿子的检讨后,我被重击的脑子不晕眩了,虽然心情还是很沉重的。因为,我和儿子一起找出了躲在他这个“C”背后真正的病毒。Ian也确实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自己总结了接下去要重点执行的三个方面:

1、写日记,跟踪记录每天的作业。

2、找外援,委托妈妈做日常的监督和提醒。

3、多沟通,经常与老师交流,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来自老师们的公判

我耐心地等待着期中家长会的到来。每位家长可以事先预约各科老师,面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我约见了12位老师,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科目。当我带着大大的疑惑面见英语老师时,Grundy先生首先向我解释了学期总成绩的评判标准:“学期的总成绩是由课堂参与和表现、课内和课外作业,以及各项考试成绩等综合因素按比例打分的。因为Ian有过六次回家作业未交的记录,所以整体成绩被拉了下来;而这次考试,Ian竟然漏做好几题!”Grundy先生还告诉我,Ian在解释他的几次“亏空作业”记录时,理由基本上都是——忘了:不是忘了带作业本,就是忘了有回家作业这件事情,或是做了却忘了交给老师了。“这孩子很出色,有创意有文采,而且极具‘领袖’素质。目前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管理太弱,做事匆忙,不仔细。Ian如果不在这方面进行改进,那他其他的outstanding终会被拖累。”听起来Grundy先生给了Ian“C”,是为了在期中时为他拉响“警钟”,希望Ian期末可以重回“A”的行列。

听了英文老师的这番解析,我又和Ian的各科老师继续探讨。家长会上,几乎每个老师都笑咪咪地称赞Ian,但我总不忘最后问一句:“您觉得Ian最需改进的地方在哪?”没料想,答案惊人地一致:TooRush!历史老师说Ian题目都没读完就开始答题,结果是答非所问,丢了分;地理老师告诉我Ian在同学中有很好的号召力,但召集完大家后自己竟会忘记要做的Presentation

我的自我学习:帮助孩子自己去解套

做完这些后,我再次审视成绩单上那个“C”时,已不觉得那么刺眼了,反而觉得很幸运Grundy先生给了我们这个“C”。因为我知道这个“C”无关乎儿子的品德品行,也无关乎他对学习的热爱程度,最重要的是这个“C”提醒了我应该去帮助Ian适应初中的全新学习方式和加强它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几点我很明白:

1、无需花时间去做陪读妈妈(我始终反对被动的陪读);相反我更应该多监督少陪伴。

2、多提前与Ian讨论如何做,少给Ian下命令让他被动地去执行。

3、无需买一堆教辅书进行题海战术。

当然,成绩单上的这个“C”让我还悟出了几个重要的道理:

1、家长不要急于用学校的分数来判定孩子的现时表现和未来能力;更不要一见成绩低了就加足马力使劲地逼他/她“恶补”。可能很多时候,成绩低的原因不在“做题多少”,而更在于如何去做。

2、其次,分数只是一个“信号”,它告诉孩子和家长“该注意点什么了”!做父母的在看到孩子成绩报告单后也应该做点自己的功课,那就是尽量去找出躲在成绩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孩子自己去“解套”。家教补习和题海战术可能短时间里有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3、叫骂,体罚和打孩子则更是不足取的下下策了;这样做,父母不仅承认了自己无能力与孩子良好沟通,更关键的是孩子除了受威吓之外,没有学到任何积极改变现状的能力。由此,那个“套”将一直套在父母的脖子上很久很久,可能直至永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