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72%受访者希望早日清除教育“冷暴力”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调查:72%受访者希望早日清除教育“冷暴力”

2011-10-26 11:26:12     标签:小升初资讯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一些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引发公众强烈关注。虽然校方称此举是为了激励“绿领巾”们上进,但仍引起许多家长和公众不满,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嘲讽挖苦型的教育“冷暴力”最常见

浙江省温州市某中学学生包梦辰(化名)回忆,自己刚上初中时,由于家里出了一些事情,他上课时老走神儿。有一次,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挖苦他说:“你爹妈真会给你起名字,还叫梦辰,难怪每天像在做梦一样。”

他本来就因为家里出事而心情郁闷,老师的话就像一把尖刀,再一次刺进了他的心里,让他变得更加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后来,老师干脆让他和所谓的差生坐在一起。久而久之,他想自己反正是没人管了,越来越无心学习。

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学生袁珊(化名)对记者说,班主任经常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是,让没能按时交作业的同学一个人坐在一边,不许其他同学和他说话。这样一来,如果有同学没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连校门都不敢进。有一个同学,因为没做完作业,又怕老师惩罚,竟然跑到她家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这件事最后还惊动了警察。

当下教育“冷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61.7%);“区别对待型: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61.6%);“威胁型: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44.7%)等。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

其他原因依次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这种惩罚孩子的传统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孙云晓指出,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认为,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一些老师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对于许多老师而言,他们在用挖苦、戴“绿领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时,可能并没有恶意,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另外,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冷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更难恢复

浙江省台州市某中学老师朱倪(化名)认为,所谓教育“冷暴力”,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他说,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如果既不能体罚,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师还要不要管教学生了呢?“据我所知,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长对老师的这些做法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民意中国网网友王先生认为,对于一切形式的教育“冷暴力”,都应该零容忍。据他了解,美国的老师在给学生发放考完的试卷时都会一再叮嘱义工,对任何孩子不能有眼神上的区别对待。因为即使是一个眼神,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公众对教育“冷暴力”持何种态度?调查中,72.0%的受访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冷暴力”,希望早日将它们清除出校园;20.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有些不带侮辱性的“冷暴力”可以接受;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用“冷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很正常,应该支持。

张梅玲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解决教育‘冷暴力’的关键在老师。一方面,国家应该采取务实手段,提高老师待遇,为老师的工作创造一个轻松、有保障的环境;另一方面,老师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张梅玲说。

孙云晓认为,要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就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到实处。政府应该像扫盲一样,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念与内容普及到每个老师和家长。对于违反这部法律的行为,一定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不能用道德谴责代替了之。

“我们更要树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念。”孙云晓指出,在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所谓“差生”。对他们而言,不但不能用“冷暴力”的手段对待,反而需要更多的尊重与引导。在以尊重和激励为主的教育中人们就会发现,“差生”其实并不差。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