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上高中二年级、面临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感性,女孩子的数理化成绩会越来越差,所以最好还是选文科。当时我迟来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大发作,二话不说就报了理科班。高考(微博)的时候我拿了那所重点高中的年级第一名,数理化成绩都接近满分,而由于作文完全写跑题,导致语文成绩不及格。
我至今不知道当时人们那种“女孩子的脑子会越来越笨”的想法到底从何而来。那时候初中中专还挺吃香,加上高考升学率远远低于现在,很多成绩中等的女孩子就是在父母和老师这种说法的误导下,生怕自己上了高中之后学习成绩下降考不上大学,于是直接报考中专去了。我倒并不是说中专不好,但我痛恨这种毫无依据的偏见,这会直接影响到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定型的孩子们的选择。
事实上直到现在,对于男孩女孩,人们的偏见依然存在,诸如女孩比男孩听话,女孩比男孩娇气,女孩最好不要太调皮而男孩可以,女孩应该玩洋娃娃而男孩应该玩小汽车……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的偏见不仅存在于普通人群当中,就连我们的教育专家也无法幸免。在《拯救男孩》之后,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等又推出了 《拯救女孩》,其中提到“女孩更顺从,她们更倾向于和大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和价值观,而男孩不是”、“与男生相比,女生学业压力更大,但她们似乎愿意这样”、“男孩的问题是表面的,女孩则是深层的——乖巧伶俐、成熟更早,但她们的问题更复杂而隐蔽”——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调查数据在支持这样的结论,但这种将女生与 “顺从”、“乖巧伶俐”、“成熟更早”等同起来的做法,本身就是从偏见出发,得出的结论也很难没有偏见。
鉴于近年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阶段,男孩在学业上的表现处于全面落后状态,孙云晓提出“拯救男孩”的口号;而现在,孙云晓和他的团队又提出“拯救女孩”,因为“女孩正承受着比男孩更大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对女孩的伤害更大”。这不仅有自相矛盾的嫌疑,而且也有点多此一举——其实,您如果能从一开始抛开偏见,直接说“拯救孩子”不就得了吗?更何况,研究应试教育到底对男孩的伤害大,还是对女孩的伤害大,这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比较实在的做法是,抛开对男女两性界定的传统偏见,提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性别施教。大多数男孩确实比女孩晚熟,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好的多数是女生,那么就告诉老师和家长们,不要强迫男孩非要跟女孩争第一名,也不要对第一名的女生说 “女生就是小学阶段成绩好,到了中学就不行了”这样的话。青春期的女孩确实要面临身体发育的种种尴尬,那就请老师和家长提前介入,教给她们必需的生理知识,同时也要告诉女孩,这没什么好抱怨的,其实男孩也有男孩的痛苦,而痛苦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因为女孩每个月有那么几天,而那几天也需要学习。认为应试教育对女生的危害更大,更是一种要不得的偏见。男孩运动量不足失去长高的最佳时机,这难道不是危害吗?职业女性至今也没有生理假期,我们能说职场对女性的危害更大吗?
教育专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当然是件好事,但也要有个正确的前提。为什么男孩子不能细腻敏感?是谁说女孩子一定乖巧伶俐?这种将男女两性截然对立起来的“拯救”,没准儿还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