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面对“四书五经” 争议面前是否停滞不前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课堂面对“四书五经” 争议面前是否停滞不前

2011-03-29 14:11:28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中国台湾地区教育机构认为其对文化传承有正面意义,遂列入普通高中课纲,预定2012学年度,高中生每周将上一堂“四书课”,3年把“四书”熟读一遍。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作为“儒学之根基,六学之阶梯”的“四 书”,原本早已进入台湾的课堂,对民众影响甚巨。但陈水扁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导致《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即“四书”)等课程一度被废止。此次“四 书”在马英九倡导下重入课堂,自然就赢得了岛内50后、60后的赞誉。

因为这些人因曾熟读“四书”而在修身、修学方面受益匪浅。作家龙应台曾说,她做人做事的准则就是中学时通过必修《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奠定的;即便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谈到两岸政策时也会脱口而称出自《论语》的“合而不同”。

所以,对于“四书”入中学课程,众多台湾家长认为是好事,因为可以增强孩子的品德修养,也有助于提高文字技巧。

但于马英九来说,目的却远非如此简单。因为他近来一直强调要打造台湾的软实力,认为国学热必然是全球化的大趋势。

不论为了修身、修学、传承传统文化,还是打造软实力,台湾地区将“四书”请进课堂的制度性安排,都值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中国内地借鉴。

在中国内地,“四书五经”的诵读已被摒弃数十年。但近年来,出于文化传承、软实力构建的迫切需要,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薄弱下道德沦丧的担忧,有识之士一直呼吁“四书五经”重入课堂,且不少地方已试着引入了课堂,如清华大学人文实验班开设“四书”必修课、“四书五经”成山东大学新生必修课,但这些探索一直在争议的口水战中蹒跚,“四书五经”进课堂的广泛推行,并无实质性进展——断了数十年的文脉,岂是说续就能续的。

但文脉难续,就导致了公众传统文化知识普遍匮乏:有调查显示,中学生不知《论语》、《孟子》的分别为14.1%、27%,不知“五经”的更高达 90.9%;仅2%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道很多”,68%的人“知道一些”,9%的人“知之甚少”;29.2%的官员喜欢读传统文化经典,这既反映了官 员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但反过来也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各个层面人士同时存在的传统文化知识欠缺,隐现的是文化传承断代之忧。

传承无力,构建文化软实力自然更是空话。去年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就显示,相对于美国、欧盟、日本占有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分别为43%、34%、10%,中国文化产业所占份额不足4%。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虽然众多,但传统文化的缺失无疑是核心因素。

党的十七大已突出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力”,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四书五经”进不进课堂,本就不该是问题,如何进课堂、教材如何面对“四书五经”才应是关键。

或者,北京市教育部门在《三字经》、《弟子规》教材中渗入现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如《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一句,教材不是强调“给父母喂药前,要自己先尝冷热”,而是让学生跳出原文从现代视野去理解,引出成长账单、感恩父母等话题,就是很好的范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