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讲新生报名时的烦恼 解入学难需全社会努力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小学校长讲新生报名时的烦恼 解入学难需全社会努力

2011-09-09 13:59:44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明天就是教师节了,人们纷纷给教师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

不妨听听那些教师“带头人”的声音,请看——

前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这首诗,正在现实生活中以各种版本上演。

明天就是教师节,2011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基本宣告结束。在生源压力异常大的情况下,郑州市能整体保证“每一个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入学,相关部门和人员付出的艰苦努力可以想象。作为与家长和教育相关部门都联系密切的一名教育线记者,在今年招生季采访中,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不能承受之重,此前也做过相关报道。

不过,在家长们抱怨“入学难”的时候,近日,本报收到一封一位校长的匿名信件,倾诉小学新生报名以来的种种烦恼,来信貌似荒诞的语句,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又能与记者的采访相互印证。在整个招生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校长大倒苦水。我们将之浓缩在这位似有若无的“热校长”身上,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教育部门的不易,也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发展献言建策。

尊敬的大河报编辑部:

各位好!

最近,见我的人都问:“热校长,你是不是病了?没精打采的,人也瘦了。”不是我有意减肥,实在是小学招生问题让我心力交瘁。

因为对孩子们的喜爱和对教师职业的神圣向往,我进入了教育领域,并靠着自己的辛苦努力一步步当上一所热点学校校长,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是,做校长时间越久,我心里越不是滋味,感觉离自己的理想和理想生活越来越远。

8月24日、25日是小学报名时间,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但对我来说,这绝对是地狱般的煎熬——事实上,我的噩梦早在几个月前就拉开序幕了,只是像唱戏一样,在这两天达到了高潮而已。

从7月底开始,我就害怕听到手机响,尤其害怕听到手机震动时摩擦桌面的“嘶嘶”声,让我联想到响尾蛇,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我怕按下“接听”键就听到里边传来一声:“热校长,我是×××,有个学生你照顾一下?……”一到这时候,各种人情、各种关系要求择校、择班的就络绎不绝,让人拒绝也不是,接受也不是。

时间长了,我也学聪明了,白天我很少在家,手机干脆换了号,只告诉有限的几个身边人,以防有什么紧急情况找不到我。听说,为了让自己“消失”,校长们八仙过海:有人住宾馆,有人用双手机,有人说出差封闭培训……

尽管如此,还是有数不清的人找上门来。有人根本就不认识,一见面就“热哥”、“老热”、“热叔”地叫着,嘴巴那叫一个甜——我啥时候出来这么多亲戚朋友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啊!差不多的,肯定能推都推了;实在推不掉的,只能硬着头皮先接下,走着看着。

说也奇怪,今年的适龄儿童似乎格外多,班额又爆了!报名那两天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家长们挤着、嚷嚷着、骂着,有人动手的心思都有,说来说去就两句话:我这证件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让我孩子报名?!学校几乎是全员出动,嘴巴都说抽筋了,没用。有人直接冲进我办公室,说:“孩子就差两天不够年龄。多少钱,你开个价吧!只要能让报上名!”还有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们都是打工的,字都不识几个,谁知道那些证件去哪儿办啊!你就让我们报上名吧!我给你跪下了!”……都喊“入学难”,都在发脾气,但是话说回来,真正符合条件的,谁没有顺利报上名呢?

在他人眼里,我属于特别牛的人,无数家长甜言蜜语求着你,不管他们多么有钱、在单位多么强势,在这一刻,都对我点头哈腰。但说实话,学校的招生名额,有几个是校长能做主的呢?这时候,只要你们别为难我、别给我说学生,我给你们钱、我给你们跪下都行。一边是上级要求控制班额、控制择校,一边是身边各种各样让人疲于应对的关系,我被夹在中间,被扭曲着、撕裂着、苍白着,无限趋近精神分裂。

有人问,郑州不是在搞优质教育倍增工程吗?说是新增了那么多优质学位,都增到哪里了?为什么班额依旧大、入学依旧难?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新增的优质学位和新增学位不能完全画等号。在现有条件下,“倍增”的四种方式分别是: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和联合办学,真正新建的学校并不多。如果把郑州市整体学位比作一池子水的话,“倍增”工程更多是把原来那些不太好的水净化、升级,经过努力变成好水,水质是变好了,水的总量增添却有限,学校的增加赶不上城市的变化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幸好,今年才是“倍增”工程的第一年,随后几年它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小学生的幸福是什么?其实我也一直在想,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三尺讲台,能让我不用为择校和控制班额而烦扰?有没有一个清静的地方,让我能够回归到教育的根本?

此致

敬礼!

笔者手记

每一个孩子都是每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希望。但在当下的中国,这种希望尤其沉重,几乎成了所有人的一块心病。

对第一年接触中小学招生季的“新”记者来说,听到9月1日中小学开学的铃声,就像死囚被特赦般快乐。漫长的招生季里,记者见到了太多的委屈和眼泪,有家长的,有教育人士的。

1 “入学难”,需各方携手解决

家长们难不难?难!报名开始,凌晨一点多就有人在校外排队,还要为准备各种证件而往返奔波。报名期间,本报开设了自己的中小学教育群,从8月24日上午8点开始,申请加入者就络绎不绝,100人的群短短3个小时内就爆满;紧急申请QQ会员、升级成200个人的群,也不过撑了一天。群外,申请加入的家长排长队,几乎让记者的电脑死机;群内,几乎每位家长都有数不清的疑问、说不完的委屈、解决不完的问题。有急性子的家长问:“群主,我的问题,你能解决吗?”“不能,我们只能向有关部门反映。”“那我加入你这群有个屁用!”也有人问:“你认识××学校的人不?能帮忙说一下,让我们学生报名不?”“××学校择校费收了×千元,你们能管不?”……一个个“为什么”,一种种突发状况,让记者疲于应付又满腹委屈。

2 “入学难”,难住众多家长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有说不出的苦:一茬茬长大的孩子、一批批拥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找关系申请择校的、不符合条件要求入学的,学校分得好了、坏了、远了、近了……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最终也能成为大问题。

几天报名下来,几乎每位参与其中的教育人都反映口干舌燥、嗓子喑哑,情绪极度焦虑。

“今年面临的入学压力是空前的。”不少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据统计,今年,金水区共有15190名适龄儿童,其中9190名是郑州市区户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6000名。中原区有8000余名新生,为近十年来之最,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1800名左右。包括侯寨、马寨和二七区南部城区中心校,今年,二七区实际招收小学新生人数可能突破7400人,其中39%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管城区预计有5000多名一年级新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500多名。

3 “入学难”,考验教育部门

事实上,“入学难”并不是郑州才有。翻开报纸看看,全国各地都喊“入学难”,各地都是“择校热”。《北京幼升小择校费20多万打点先拼关系后拼钱》之类标题,每每让人咋舌。甚至有家长打趣说:“看完外地的择校费,我顿时有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位教育界人士曾说过,教育承担了太多原本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入学难”其实就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爆发。通过这个招生季,记者才深刻体会到其中含义。

4 “入学难”,已成全国通病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和城区人口增加,市区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虽说按照政府的规划,每年都会有一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但是建校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城市扩张过程中人口增长的速度,教育欠账太多,这是造成‘入学难’的根本原因。”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

一方面,大量新住宅区在开发建设时,没有按照统一的城市教育规划预留出建设学校的用地,使市区有些地段的学校建设出现了空白。造成了新建住宅区附近的原有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小学平均每班达80人以上,“大班额”、“超大班额”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城乡间、城区间、校际间、受教育群体间,等等,并进一步加剧“择校热”以及乱收费等不正常现象。

5 “入学难”,原因其实很多

“有人问,如果加快提高农村地区教学水平,能否减少拥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间接缓解‘入学难’?且不说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单说把农村地区教学水平提高到何种地步就是个疑问,所以说,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保持增长态势也就不足为奇。”该人士分析。

“多建学校,肯定是最直接有效的缓解办法,但建校并非轻而易举。举个例子,新建一个24班规模的学校,几年前需要大约3000万元,现在可能需要四五千万元。但一个区每年用在教育上的总资金才有多少?总不能除了建学校,其他所有工作都丢下吧?”有关人士分析,“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解决入学难,需要政府部门从政策上、资金上、规划上……多方面通力配合,解决这个在教育上集中爆发但并非仅仅是教育部门问题的大难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