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没胆识 北大招生探索难觅奇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中学校长没胆识 北大招生探索难觅奇

2009-11-24 10:27:05     标签:小升初资讯

北大最近推出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从国际引进的好针剂,方一注射就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招惹来一片对骂之声。

一种声音赞好,将北大的招生新政提升到了“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高度,认为多元的招生途径有利于不拘一格选人才,而反方在举措一出台就求全责备,会使改革寸步难行。

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是担心此举会滋生腐败,绝大多数网友认为中学校长面对的是“选公子还是选才子”的问题。

其实,这个所谓的改革既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遏制应试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它只是,“分数决定论”的副产品。

先看被推荐的优秀学生的推荐理由。南师大附中获得推荐资格的匡超:成绩年级第一,学科竞赛考得很好;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好学生有三种:一、平时学习成绩好;二、学科竞赛考得很好;三、学生活动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匡超三样都很厉害。

还有,武汉二中推荐的宋轶凡“经常考年级第一”;巴蜀中学确定的阳盼、袁潇和韦宇丹最近几次考试的分数排名都是全校第一或第二,凭考试分数无可争议地入选。

改革来改革去,大家把眼光还是聚焦在学习成绩上。奇怪的是,那些成绩均衡德才兼备、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不需要校长实名推荐一样能上北大,为什么还要把这宝贵的机会叠加到这种校园牛人身上去?

从脑科学意义上讲,人在中学时代属于潜人才,才华能力都处于隐性状态。高考(论坛)屡遭诟病,就是因为它在用长达6年的时间逼着孩子产生显性成果,并以此来衡量和评判其是否有接受大学教育的资格。

所以,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自主招生理应肩负起拾遗补缺的作用,打捞那些有可能在高考中失利,进不了名校的怪才专才。

我们再看这获得推荐资格的39所中学,哪个不是北大、清华的生源基地?

就说北京人熟悉的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他们比的从来就不是本科升学率,而是比状元多少,比通过考SAT赴海外名校人数。对于这类生源极佳、师资极佳、学校条件极佳的学校,上北大的个把名额到底会有多重?特别是那些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更是叠加了各种优质资源。进了这个基地,学生们就可以成群结队地涌进北大、清华。不是有种说法,人大牛,牛不过人大附中吗?每年这几所学校都有大量保送和自主招生的名额,很多学生不喜欢保送的专业,就主动放弃自己考,或者同时报考自主招生和申请海外名校,谁会像偏远地区普通学校那么稀罕北大这仨瓜俩枣的名额呢?

仍然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所以有人评论,按照北大的方案,本意是想让钱钟书或者韩寒这样可能会被高考体制“枪毙”的人也能进入北大校园,可现在看来,他们连上重点高中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获得被推荐资格?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不好,有时数学还不及格。当时在江苏金坛中学任教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是华罗庚的数学老师。他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了:“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激动地反驳:“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笔迹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是的,创新型人才往往禀赋卓异,缺点明显,很容易就因为一个理由被淘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需要的就是王维克那样一双从沙子里淘金的眼睛。

再看看当下这些有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最终还是不能免俗地把显著成绩作为推荐标准,实在令人叹息。

“非不能也,是不敢也!”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宋璞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次推荐学生的程序,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以分数来定夺。

看来,中国的中学校长除了要有辨才识才的伯乐眼,更要有胆量。如果中学校长不是有胆有识的教育家,而只是唯唯诺诺的教育官员,那么北大的招生新政所达到的效果,无非就是跟清华抢抢生源而已。

论坛链接:http://bbs.eduu.com/viewthread.php?tid=248916&extra=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