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关于“小升初”的起底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家长感觉压力很大”、“七成以上家长不认可‘推荐入学’”、“五成以上家长希望恢复统一考试”。
无独有偶,2009年4月,一项在两千余名家长中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家长赞成恢复“小升初”统一 考试。
“免试就近”原则遭遇现实挑战
其实,从“免试就近入学”作为一项基本条款写入《义务教育法》中起,“免试就近”这一原则就一直遭遇着来自现 实的严峻挑战。在那些大城市的所谓名校中,真正遵循“免试就近”原则入学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其实很小,而以各种合法的、非法的,合理的、不合理的方式和手段 择校却成了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早已公开的秘密。
于是,在每年的4、5月间——甚至更早,那些大城市的“小升初”都会牵动着千百万家长的神经。为了能让自己的 孩子上一所优质初中,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可谓绞尽脑汁、各显神通,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也好,哀愁也罢,如果当事各方遵循了统一的游戏规则,无论结果怎样,也终不会激起波澜。然而,义务教育阶 段的不少学生及家长们却并未遵循同一原则——尽管这项原则早已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威和法律的强制力,名为“免试就近入学”,而是各行其道,大行择校之风。无 论是赢家还是输家,都不会对结果心悦诚服。赢家由于额外支付的成本太高而对这种招生入学体制耿耿于怀,输家则因为自己未能成功运用各种“潜规则”参与角逐 而对结果心存怨愤。
近二十年过去了,尽管有关各方和一些地区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极大努力并业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风 行于“小升初”以及小学入学阶段的“择校热”非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从大城市逐步蔓延到中等城市乃至一些欠发达的小县城。
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小升初”关键词,记者仅用了0.035秒就找到相关网页约1120万个,其中绝大多数为 各类“小升初”辅导班、专家支招和批评性报道等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种种乱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于此可见一斑。
优质资源的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公”
那么出现此种乱象究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太低,还是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太过强烈,抑或是我们的 招生入学在制度设计上原本就存在着疏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大学生家长对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方式颇有微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作为公共教育 资源的优质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有权、有钱、有关系”家长的专享资源;“小升初”推荐入学容易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免试就近”原则并未真正得到贯彻实 施,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家长们普遍感觉压力很大……在“小升初”乃至小学入学时,有关一个学生的获奖证书、简历就有厚厚一大摞的报道屡屡 见诸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中。
一位正在为孩子“小升初”而四处奔波的学生家长杨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初中,他正在到处忙 碌、多方“运作”。“与其现在这样忙乱不已,还不如恢复统一考试呢!那样,就会根据孩子的考试成绩,确定其学习能力,从而进入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现在我 花了很大代价,如果把孩子弄进了一所名校,而她的学习到头来又跟不上,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让她到一所普通学校呢!现在的问题是我根据平时的等级评分 和综合评价无法判断孩子的学习能力。”
东部某市一位优质初中校今年的招生工作尚未正式开始,就已经收到了各种“条子”、推荐信1500多张(封), 涉及学生近2000名,而该校今年的招生计划名额还不到400人。该校校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么多学生提前‘报名’,你让我该怎么办?每年的这 个时候,最头疼的就是面对各种人情关系。还不如统一考试呢,大家在同一规则下公开、公平竞争,谁都无话可说。再说了,让孩子这么小就懂得了种种人情世故、 走关系,这对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有好处吗?等他们长大了,又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呢?”
专门研究社会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着差异,优质校就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择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键是分配这种稀缺资源时要确立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规则,坚持做到公开、公平、正 义,稀缺资源的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公’!”
对于目前社会上对“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的质疑,周孝正教授认为,从历史上来看,考试是分配稀缺资源的一种有效 办法,“不能一提考试就认为是搞应试教育,重要的是提高考试评价的信度、效度和散度。”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指出,《义务教育法》中确立的“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是 完全正确的。“但贯彻实施这一原则有一个前提,政府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已经很到位,公立学校在软、硬件乃至师资水平等方面都一样,就像麦当劳一样,在哪儿 吃汉堡包都一样。在此基础上,将优质教育资源对民办教育开放,允许其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选拔学生、招收学生,毕竟人们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你不想吃汉堡 包,想吃肉夹馍,就得到较远的地方,就得为此支付较高的成本。这在许多国家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不能使公共财政大量投入的优质公立校成为一少部分人享 有的特殊资源,政府的职责就是建立‘麦当劳’,保障基本的公平,民办教育去做‘肉夹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