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都市生活,催生了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病,“性早熟”就是其中一例。据《羊城晚报》报道,儿童性早熟的状况日益普遍。一项调查显示,广州孩子青春期来临平均在11岁左右,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普遍提前了两年。而广州儿童“性早熟”发病率也由10年前的0.5%升至1.3%,并有上升趋势。据了解,儿童性早熟成因很多,除了饮食、营养、环境等因素之外,言情片也会“催熟”孩子,有关专家认为,目前研究对此还没有定论,不过如今小孩有丰富的渠道接受各种各样的性信息,小孩过早从影视里接触一些超越其心理年龄的行为画面,应该说不利其成长。
专家说话是谨慎的,留有余地。但孩子的所见所闻影响心理,心理再影响生理,是大体符合逻辑和经验的。笔者还从一篇医学文献上为专家的话找到佐证,该文献说:“长期电影、电视中不良镜头的刺激,导致儿童过早、过多不适当地接触性知识,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也是诱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
原先以为过早地接触情爱类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现在看来,对身体发育也会有影响。后果很严重,家长很生气。但生气归生气,办法还真是不多。正如那些导致孩子性早熟的环境、食品无从防范之外,那些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的“精神食品”也令家长手足无措。电影还好说,问题在于电视,只要打开电视,情呀、爱呀,包括一些性呀,铺天盖地,想躲也躲不及,除非让孩子彻底不看电视。但电视现在又是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了解社会的窗口,不让孩子看电视,同样不利于孩子成长。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家长尽到监护的责任,只让孩子看合适的电视。但家长做到这一点也有难度,因为家长事先无法知道某个节目适合不适合孩子看。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有些纳闷。按说我们的影视管理机关,一直以来对成人世界的低俗都深恶痛绝,并且用了很多轰轰烈烈的方式批评之、禁止之乃至封杀之。但在这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没有人静下心来制订一套明晰的、可操作的标准,低俗与否,禁止与否,全凭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声势虽然浩大,却忘记最应该保护的其实是孩子,电视台连少年儿童可看节目的标准都没有,自然也就无法提醒家长和孩子哪个该看,哪个不该看。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老、中、青、少、儿一家几代一起围着电视看,直到出现让大家都感到尴尬的镜头。如果事先能有一个提醒该有多好啊。
因此,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制定一套清晰的、可供影视作品的制作者、播出者遵循的标准,是当务之急。这一套标准,首先要告诉电视节目的制作者,电视节目始终是一个面向家庭的东西,某些内容必须收敛。同时也敦促节目的播出者,播放某些内容时,必须要向家长提醒。总之要以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监护、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