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高考状元李泰伯被美国11所高校拒绝,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书呆子”、“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牺牲品”等语汇,劈头盖脸砸来。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李泰伯在新浪开博表示,自己最大成功在于:“敢于申请全奖,敢于抵制中介,敢于面对挫折。”应该说,这个高考状元表现出了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没有玷辱状元的名号;而他行文的大气从容,更反衬出某些“棒杀”者的话语施暴。
一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莫非反而犯错了吗?那些培养出高考状元的名校名师,难道比黄赌毒更可怕吗?
其实,在“棒杀”高考状元的背后,某些人的潜台词是质疑高考制度。这令我想起一个有关科举的故事:在金代,曾有人闹着取消科举。金世宗问:自古帝王曾有取消科举、不以才学取士的吗?太师张浩回答:有,是秦始皇。金世宗叹息:朕怎么能做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呢?于是他恢复科举广招人才,史称“金代尧舜”。
如果我们改动一下前述对话:建国60年来,曾有过取消高考的时代吗?回答是:有,“文革”十年。在那个疯狂时代,被炒作的不是高考状元,而是“白卷先生”张铁生。取消高考,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至今被称为十年浩劫。难道今天还要仿效“文革”十年,为“交白卷”欢呼喝彩吗?
的确,高考制度还不够完美,但如果取消高考,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比它更公平合理的方式呢?目前,各地的“小升初”已经取消考试,采用“推优”等方式。但是毋庸讳言,“小升初”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权钱交易等潜规则。不久前,一位作家朋友撰文:《小升初是场“拼爹”游戏》。
相对于单纯的分数原则,“推优”等弹性考核,更容易成为权力斗法、金钱血拼的舞台。孩子们之间的学业竞赛,一旦蜕变成父母家庭之间的权力金钱竞赛,就会使学生失去公平的起跑线,打破最起码的教育公平。有媒体报道:很多家长在孩子报名表中主动“自报家门”,如公司老总、官员、高级工程师等。央视《聚焦“小升初”》曾报道:一个在不公平“推优”中落选的孩子,选择了令人骇然的自暴自弃,在这个11岁的孩子眼中,有一种眼光叫“仇恨”。节目因此提出:失去公平的小升初,有可能“发展成撕裂社会的导火索”。《人民日报》近日也发表文章,呼吁《为“二代”创建公平的竞技场》。文章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公众对于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等不公正、不平衡现象,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更要看到,‘二代现象’、‘二代意识’之后,是对‘起跑线不公平’的焦虑与无奈。”
应该看到,对于弱势群体的贫家子弟而言,高考目前还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取消高考,只能关闭他们社会晋升的最后一扇门。在尚未步入社会的孩子们心中,也许会由此种下仇富仇官的阴影,这远比“一考定终身”更令人担忧。
“棒杀”高考状元的朋友们,难道你们支持“拼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