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两则消息引起笔者注意:一是北京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挂牌,由青少年自主设计的小卫星样星,有望在两年内出炉并伺机发射上天。另一则是一位妈妈写了《家有中等生》,介绍女儿从小成绩平平、缺乏特长,但其良好人缘、平实理想、细致性情,让妈妈领悟了尊重孩子、追求健康快乐的教育真谛,从而放手让她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按统计学概率看,人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在某些方面天资过人,成为拔尖人才和精英。教育、科研等部门倾力打造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研究院,不仅探索了一种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为祖国航天事业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十分必要。不过,个性发展不应成为少数孩子的“专利”。有人算过,一个班级里,除了前十名和后十名,剩下的都是中等生——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约有1.3亿归入此列,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同样迫切。
以分数为唯一标尺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仅凭学习成绩论,上海市实验学校的“特需”学生和闸北八中的高三“达人群”,至多算是中等生。但是,换个角度看,他们又绝对是“达人”,某些方面水平远超过同龄人。学习成绩与个性特长“倒挂”的现象启发我们,应更多关注每个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等,挖掘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帮助其走向成功。
对家长来说同样如此。孩子出类拔萃,是每位家长的美好愿望,但假如自己的孩子是个“中等生”呢?前述那位妈妈就慨叹: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还是成了烟火红尘中的平凡人。其实,这个社会需要有个性的天才,也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平凡人,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五彩斑斓,生动活泼。多发现自家孩子的优点,顺着孩子的个性,让其健康、快乐成长,即使将来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只是普通岗位上的“这一个”,那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