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儿童习作语言没有特点,说的话直接用文字写下,成了“口语版”的书面语;文字组构的对象没有特点,无数文章中出现的妈妈,教师,亲友的形象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习作就像一个人,只不过这个作文人软趴趴地窝在地上,毫无生气,立不起来。这个问题困扰很多家长。不如通过下面的方法换个思路想问题。儿童习作是在成年人的指导下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用文字再创生活。所以我们强调儿童的习作素养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习作呈现疲软折射的就是指导上的疲软意识。仅将指导简化为布置命题后让儿童习作,不论命题如何新颖,都属于疲软的指导。更何况,当下能见到的命题,大多本身就是疲软的:陈旧,容易套题,不需要经过思维参与就能完成组篇……要让习作立体化,首先要实现指导的立体化,借用数学上立体几何的计算公式:体积=长×宽×高,我们可以尝试家庭作文实施立体指导。
长。指导要有意识“拉长”,要丰富习作中的信息含量。习作的内容要丰富,语言要鲜活,涵盖的信息要多元,指导上就要注重拉长:让儿童阅读各种类别的书籍,参与各种不同实践活动。在信息时代,不要隔绝儿童和网络的接触,浏览信息网站,储备丰富的信息含量。要拉多长?生活的线是无限的,和生活接轨,作文指导有多长就拉多长。不少名家提倡的习作即生活的理念就在这里体现。指导,不是等到要写作文了才开始,日常的一举一动都有关,目光长远,指导长效,长期持续,习作也就“长”起来了。这一点,家长做得到,比教师的学校教学更有优势。
宽。宽就是指习作要有“纵深”感,特别是高年级的习作,思想立意上要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儿童习作上,“立意的深度”常用说法是“有意义”。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指导有意规避“有意义”三个字,那是受了过度强调意义的荼毒,心有余悸,矫枉过正。没有意义的文章自然也就少了存在的意义。什么是意义呢?有趣就是有意义,这是曹文轩先生的言论,是儿童习作的本义。但是我们也发现儿童习作还有应试的需要,要吻合成年人所谓的正义感,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这也成了“意义”所要承载的另一层含义。所以,不能单纯地追求趣味,要让习作有一些厚重感。怎么做呢?例如,与儿童谈话,告知道理;提供一些智趣哲理故事让其阅读;有意识在生活中引导观察,思考;举一反三地提供相关信息以供参照借鉴;每日读报,读新闻的习惯养成,面对一些突发或临时遭遇的问题展开深入辩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在哲学上的敏感性是成年人学习而不能及的。所以,指导上的“宽”就是一种引导,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崇拜儿童的哲学天性基础上的平等交流,家庭中的指导形式为:对话,讲授,提供材料,引发思考。
高。文章的高度就是价值的体现。但是不要误会,不能揠苗助长,外力拔高。一味将儿童习作像成年人那样拔高,势必造成“小孩子说大人话”“小孩说大话”的可笑结果,作文更像沙丘上建房子,一碰就倒。我们这里界定的儿童习作的“高”,确实是指思想的高度,但儿童的思想高度依靠的是思维的活跃程度,体现在非凡的想象上。所以,家庭习作指导,要充分鼓励儿童展开想象,理解并欣赏甚至是怂恿儿童将这些奇妙的想象定格在文字中。在儿童阶段,想象力得到充分的保护,产生的意义是巨大和无限的,可能将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和成就。远的不说,想象力丰富的习作,就“高”人一等。我们认为,想象力就是儿童习作评价中的重要参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