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西安奥数网 昨天看到了签到帖在讨论2014西安小升初“择校黄牛”的话题,虽然自己大娃娃上学没找过,但有一些看法想说说,也想听听大家是怎么看的。
“择校黄牛”到底有没有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择校黄牛”有生存的条件。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存在权力寻租的可能。虽然新闻里面,海淀区教委负责人所说,“今年这么严”,“校长个人收这钱就是找死”,但如果严打之势真的这么有威慑力,怎么还会有一起起顶风作案的腐败事件被曝出?权力不可能被吓住,只能被制度拴住,在制度没有完善之前,说这样的话过于武断。
换句话说,只要奥数班还存在,只要特长生的优惠政策可以被利用,只要学校领导的“条子”还有说了算的分量,“择校黄牛”就有钻空子的空间。近年来,屡禁不止的“择校风”也不是白刮的,有着这些前车之鉴,善于地下操作的黄牛应运而生,也不是没可能。
其次,“择校黄牛”有着庞大的需求市场。一些待升学孩子的家长,尤其一些是经济宽裕、人脉众多的家长,已经习惯了走捷径,加上“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包办心理,以及整个教育界弥漫的择校风气,“择校黄牛”还是有很多潜在客户的。凡是有市场的地方,投机者和资本都可能跟进。
而从新闻能够提供的线索来看,“黄牛”的形象简直太具体了。记者暗访的“黄牛”自曝指标和潜规则,详细至极。其中“买卖双方开联名账户,办不成不给钱”、"黄牛"与家长之间会签订几个学校待选”、“跨区择校失败,孩子也不会无学可上”这些合同规则,尤其是“货到付款”这一项,简单地说是诈骗,很难让人信服。
我这么说,不是认为“择校黄牛”一定存在,而是认为,教委在没有深入调查之前,仅凭直觉就替学校领导打包票,是不妥当的。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不负责。在媒体曝出这一现象后,教委正确、聪明的做法应是宁可信其有,主动接收媒体提供的线索,积极联系、协助公安部门调查,用行动去回应,这样查无此事之后,否认也就可以说得理直气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