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择校费都用到哪里去了?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记者观察:择校费都用到哪里去了?

2009-05-21 09:33:23     标签:小升初择校

如果不注意名校与普校、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日渐拉大的差距,教育公平的基础可能会逐渐丧失,直接影响的就是各社会阶层借教育进行调整的活力,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均衡。

择校费已经走出“过街老鼠”的窘境,如今有点扬眉吐气,不必再偷偷摸摸,可以进行阳光下的交易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眼下,各地不约而同地对择校费进行“规范”:北京要求高中择校费3万封顶,违者严惩;江苏也出台相关规定,主旨是“限分限人限钱”等……那感觉,像是主管部门也加入了教育市场的吆喝,尽管这吆喝的名义是“限制”和“规范”。

乍一看,这确是一个明智之举:在教育市场上,人人争抢名校这个香饽饽,说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用金钱来平衡这一矛盾,与用分数来平衡一样,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公平。更深一步的意义是,它阻止了择校费的暗箱操作,使“黑钱”可能带来的教育腐败无所遁形。

数额惊人的择校费,究竟都派了哪些用场?校长们众口一词“无可奉告”。有公立名校的校长私下说:其实,择校费我们也无权支配,早上交给上级了,我们要用,也得打报告,还不一定批准。看来,主管部门介入对中小学择校费的资源再分配,并非始于今年,一直在悄悄进行。我们宁愿相信,这些钱显然不会被私分,而是用于改善教育环境,平衡名校与一般学校的落差。可是,这样的努力见效甚微,否则择校之风不会屡禁不衰。

如今明码标价的择校费,比从前的“市场价”打了许多折扣,虽然堵住了腐败源头,自然也带来持币代购的家长更加白热化的竞争。这竞争带来两个弊病,其一,学生们更加拼命地悬梁刺股,以求一逞;其二,名校更加注重应试教育,用辉煌的升学成绩来争夺优质生源。素质教育于是又成了“高举轻放”的幌子了。

更令人担忧的,还有一层:择校费的“明目张胆”,使各级教育部门手中的资金稍稍厚实起来,可能会掩盖长期以来在教育投资方面的缺失。教育投入的低迷,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是不相称的。

非典已经暴露了我们在公共医疗卫生建设上的薄弱,而基础教育的薄弱,也迟早会给我们颜色看。因此,单单只给“择校费”亮绿灯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注意名校与普校、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日渐拉大的差距,教育公平的基础可能会逐渐丧失,直接影响的就是各个社会阶层借教育进行调整的活力,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均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