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小学生报名已经开始,期间新闻迭出,不过,最惹人关注的一条是,今年择校费又涨了:在广州下塘西附近一所省一级学校,据说去年是6万元,今年涨到了7万元;海印桥南附近一所市一级学校,已从去年的2万元涨至3万元,外区户口要3.6万元。还有一所省一级名校,家长给到10万,据说还不一定行,还得找批条才稳妥。
年年这个时候,择校费都是新闻的主角。与往年稍有不同的,只是今年这个主角更加金贵了。曾经有人说,这个世界唯一永远的牛市,就在中国的校园。看来,真是说得没错。尽管这么多年来,无数人对择校费这个老怪物进行过无数次的狂轰滥炸,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择校费这个老问题,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倒是愈发加重,愈发惨烈。在批判中屹立,在批判中增长,在批判中坚挺。择校费,就如同臭豆腐,那是闻着臭,吃着香。
谁都知道,根据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允许收取择校费的,但大家又都知道,这个不允许收取的择校费不仅普遍在收,而且是愈收愈贵,愈收花样愈多。如今已成为义务教育领域一道特别的“风景”,适龄学生家长心中一种痛。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还是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关。优质教育资源太少,而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过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无法调和的情况下,钱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物以稀为贵,价高者得。这个原本市场经济的规则,侵入到了义务教育领域,从而造就出择校费这样一个怪胎。
要解决择校费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教育均衡。让人们不想择校,不用择校,不愿择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这个均衡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即使所有学校投入师资完全统一,也还是不可能完全均衡,人们还是有取舍;另一方面,这个均衡的实现,还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官员说短时间内完全取消择校费不现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人们想知道的是,这个短时间究竟该是多长时间。
择校费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怪胎,是教育不公平的标志,应该彻底解决。尽管目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让民众看到解决的决心和态度,有一个解决的时间表,而不是听任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持续,甚至日渐强化坚挺。至少在目前,政府应该以有力手段规范择校费游戏规则,打击其中的腐败,让择校费收得更透明更公平,将择校费年年上涨的势头遏制住。
一个涨涨不休的择校费行情,如何让人看得到“短时间取消”的希望?一个公开性与公平性双双缺失的择校费潜规则的存在,既是义务教育的耻辱,也令地方政府蒙羞,更是相关部门缺乏作为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