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中南大学大四学生刘嘉忆为研究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子为何能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是因为近年来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样一个长而拗口的数学名词,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10多年来,许多著名学者一直致力于解决它。22岁的刘嘉忆,对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的一个否定式回答,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猜想”。
今年5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逻辑学术会议,酷爱数理逻辑并坚持自学反推数学的刘嘉忆,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刘嘉忆对“西塔潘猜想”予以否定式的回答,语惊四座,专家们来不及完全相信其证明的正确性。
但是一个月后,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发来了论文评审意见,信中说:“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请接受我对你的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同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高兴地将刘嘉忆的研究介绍给了其他几位同仁和专家,他们一起审读,反复商讨,如同发现了新大陆。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对文章中几处小细节进行了简化,附上他修改后的版本,告知刘嘉忆可以任意使用。
今年9月1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刘嘉忆又应邀出席,并成为作学术报告的12名专家学者之一。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刘嘉忆在会上作了40分钟报告。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让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位来自中国的80后投上赞许的目光。
这一问题的解决,要追溯到2010年8月。当时,酷爱数理逻辑的刘嘉忆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他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在证明西塔潘的猜想,越发对此产生了兴趣。2010年10月的一天,他突然想到用之前想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心脏都快蹦到嗓子眼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他通宵达旦地把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符号逻辑》杂志。
祖籍大连的刘嘉忆告诉记者,父母并没有给予他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和教育。“如果要说我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对数学的特别关注。”刘嘉忆说,“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
2008年,刘嘉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大二时,刘嘉忆开始学习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相对其他数学课程,他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他的任课教师也看出了他的不一般,给予他许多指导和鼓励。
其实,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刘嘉忆在进行着如此高深的研究,只知道他隔几天就会从图书馆背回来一大堆书,满是英文和符号。
今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导侯振挺在听到同行说有这么个优秀学生时,遍查全校,查无此人。原来,刘嘉忆是学校2008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路,“刘嘉忆”是他向国外杂志投稿时用的名字。
据悉,刘嘉忆前不久投给《美国数学会汇刊》的论文,获得威士康星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几位教授很高的评价,有望公开发表。
另:
刘嘉忆是大连育明高中2008届毕业生,记者了解到,中学时代的刘嘉忆学习成绩并不稳定,而且不是“考试型”学生,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不同于一般人。高一时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宫福婧回忆说:“刘嘉忆非常喜欢思考,他不会像一般同学那样按部就班地听课、思考、答题,他的答案经常让我‘没办法’。他不是考试型学生,他的答案虽然结果都对,但常常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要求。刘嘉忆思维比较宽泛,老师给出一个题目,多数学生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而他的思考会调用很多外延的信息和知识。”在高三时期的班主任田巨坤印象中,刘嘉忆是个腼腆、内向的学生,单纯而又执著,“他对数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是简单的以取得好成绩为目的。而他的这种思维习惯也体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需要应对各种考试的压力下,他的‘突发奇想’并没有被磨灭。”
刘嘉忆的父亲在大连市一家国企的后勤部门工作,母亲在一家企业任工程师。刘嘉忆的母亲告诉记者,小的时候,也给孩子报过奥数班,也上过其他特长班,但孩子并没有对数学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自己没什么独特的教育方法,但很少在孩子成绩下滑时给予批评指责,当然,在成绩好时,会给予鼓励。这种宽松而不功利的教育,让刘嘉忆能够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断延续自己的思维习惯。
刘嘉忆的母亲说,儿子这次研究数学领域的难题,直到获得荣誉才和家里说,之前投稿等过程只字未提。对于成绩的取得,刘嘉忆很低调: “其实,我在思考这个命题时好像灵光一现,论证倒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可能与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