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新推出的《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规定,持有市人事局印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证书》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报读高中阶段学校时,加10分投档录取。坊间对此颇有非议,认为有损教育公平。
特邀议员
袁征(华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导)
曾德雄(广州市人大代表)
信力建(白云区政协委员)
只看后果不看权利是危险的
新快报:各位怎么看《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中关于给海归子女中考加分的规定?
袁征:这个规定不合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任何人都要守法,政府更要守法。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广州市的政策不能违反宪法和教育法。也许有人认为给海归子女加分会带来很好的社会后果。但升学人人平等是人民的法律权利。
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护权利是不能看后果的。汤姆森(J.J.Thomson)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拯救5个病人的生命是很好的社会后果。但我们必须尊重人的权利,不能肢解一个健康人去为5个病人做器官移植。有些人眼珠子就盯着后果,完全不看人民的权利,这是危险的。
上面引用的法律都是说中国公民的权利平等,一些从海外来广州工作的人可能拿着外国护照。但广州市的规定并没有区别对待。
更重要的是,国际法也只是规定外籍适龄儿童在初等教育方面应该得到与所在国公民同样的待遇,绝对没有要求让外国儿童高本国孩子一等。私人之间可以自由订立任何契约,但谈论中考分数线主要是讲公立学校。外国公民在利用中国纳税人的税款时不应该有任何特权。
信力建:长期以来,针对一些个别人群,随意地出台一些针对个别现象的规定,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比如为了吸引外资,地方就给外资企业以税收等方面的特殊礼遇和优待,享受“超国民待遇”。一部分人得到不合理的优待,代表了更多其他的人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曾德雄:政府这样做,实际上是拿了别人的利益当成好处送给海归,不公平、不公正。如果政府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海归,合理的做法是增加相应的中考名额来照顾海归子女,而不是侵占别人的名额。
吸引海归可理解,思路不对头
新快报:有人认为,这个规定是在解决留学人员子女回国接受教育“水土不服”的难题,“国内学生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怕海外人才的子女跟不上,最终决定给他们加分”。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信力建:留学人员子女“水土不服”现象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和国外的教育有距离也是事实,但“跟不上”这个说法就没有根据了。海外人才的子女就一定适应不了国内的基础教育?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就一定比国内学生逊一筹?
即便海外人才的子女回到国内存在学习困难,也不能够以“加分”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太简单化,同时身份认定程序也存在困难。
曾德雄:我觉得,这种说法更是没道理,这样的说法对国内学生既不公平也不尊重,好像国内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凭什么海归子女就一定要跟上学习进度、名列前茅?况且海归子女在外语和其他知识储备方面自有优势,那是不是国内学生也要在外语考试时加分呢?
有海归说因为子女无法适应国内的教育而“黯然”回到“留学国家”,我不知道这有多大的代表性,对其中的逻辑也感到奇怪:当初你或你的子女到国外的时候,一定也有过不适应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黯然”回来呢?
总之,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海归回来创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前提是不可因此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袁征: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铲除应试教育。用其他办法是头痛医脚。应试教育早就搞得怨声载道,从政府到百姓年年都说要改。现在海外的孩子来了,受不了。政府不想办法改革,却费精神帮助海外孩子加入应试教育。这样的思路根本就不对头。
分配教育资源,政府须中立
新快报:政策一经公布,坊间颇有非议。看得出来,公众对教育是否公平是极为敏感的,各位怎么看?
袁征:念书绝不仅仅是认字和学做应用题,现代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穷人的孩子学习得好可以成为经理和专业人员,教授的孩子学习不好会落入社会下层,所以要求教育公平是很自然的。
中国人在这个方面特别紧张,因为中国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公平。重点大学和示范学校得到政府特别多的支持。假设重点大学平均每个学生一年的教育经费是两万五,最没名气的非重点大学每个学生一年的教育经费是五千,五比一。这些是大家共有的钱,搁在那,谁都可以拿。学生父母当然逼孩子去冲重点大学。这是把钱扒拉进自己兜里的竞赛,不拿两万五,去拿五千,那一定是脑子进了水。
而要进好大学,首先要进好高中。要进好高中,在初中和小学就要能考试。这就是中国应试教育最重要的病根。不改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应试教育就长命百岁,出什么招都没用。
中考决定学生现在进什么高中,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学生将来进什么大学。这次考试中的每一分都是变卖孩子的童年换来的,谁能不敏感?信力建:一般公众除了紧张孩子的前途,还要负担教育成本的不能承受之重,势必不能忍受出现更多的特殊阶层,侵犯本应属于自身的权益。
公民权益应该平等,这是现代国家文明的基本原则。总共才这么多学位,竞争激烈,有人凭着父母是海归就能加分,有人什么待遇都没有。大家一样都是纳税人,拥有的权益应该是平等的。一直在国内的公民为国家付出更多,凭什么刚从国外回来就享受特殊待遇、还要荫及子女?如果连这样都不敏感的话,那才叫不正常。
政府在平衡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的时候,首先它的态度应当是客观中立的,其次应考虑如何做好服务,而非滥用公共资源。
曾德雄:此次海归子女中考加分,实属不公,更重要的是,它还向全社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我们这个社会,公平并不是最重要的,在需要的时候,公平是可以被牺牲的。尤其是,这个信息由政府传递,更是从根本上消解了人们对公平的信仰和期待。其结果是:一时的效率是达到了,但对公平的损害却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更大的代价去弥补、去修正,两相对比,两者根本不成比例,为弥补、修正公平的损害所花费的成本、代价远远超过一时半会儿的效率。
应试教育不改革对不起孩子
新快报: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既让政府从“教育不公”的指责中解脱出来,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海归的子女教育问题?
袁征:我在前面讲了,海外来的孩子在广州“水土不服”,那是因为这里的水土受了污染。解决的办法就是清除污染,消灭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给孩子们幼嫩的身体施加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消灭应试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消灭学校的等级制。这是全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广州管不了。但广州不是说自己在改革中“敢为天下先”吗?那广州就先改自己能改的问题。应试教育是残害孩子,不改革,对不起本地孩子,也对不起海外移居来广州的孩子。
信力建:首先应该有一种意识:承认差异,但不能培养特权。要解决这个问题,绝非只有加分一种办法。在硬件上,应该增加学位的供给,使更多的人都能够读上高中和大学,竞争压力不那么大,入学门槛自然就会降低。
国家能力有限,就应鼓励民间办学。这样既能惠及更多的公众,大家公平竞争,也不存在身份歧视,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我们不要强调应试教育的特殊性,更不应该强化它,而应该尽量地改善,促进我们的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这样,这些海归人员子女以后留在国内升学也好,进入国外的大学也好,都能够顺利地适应,正常地发展。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让海归人员对国内教育具备信心和彻底放心,从而安心地留在国内发展。
曾德雄:海归子女中考加分是一项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唯一合法性依据是民意,这项政策有没有经过民意机构的审核、通过呢?
文件是这样写的:“《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落款是市委、市政府,没有人大的踪影,也就是说,这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并没有经过人大这个中国的民意机构。我们经常在说追求民主,反对人治,可是,我们看到,对民主我们还是停留在“只说不做”的阶段,并没有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