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沿革】公平与均衡的博弈:广州推荐生制度18年浮沉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政策沿革】公平与均衡的博弈:广州推荐生制度18年浮沉

2009-07-02 10:32:07     标签:小升初政策

随着天河区今年取消推荐生制度,荔湾区减半招收推荐生,目前广州推荐生制度仅海珠区“一枝独秀”。推荐生制度,这项1991年广州首创全国效仿、2001年曾一度取消、2005年又重新恢复的小学升初中招生方式,面临着再度消亡。其创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而18多年来的几度存废,却也戏剧性地紧紧围绕着公平与均衡展开博弈。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着缺点,在满足一部分利益的同时,必然损害到另一部分利益。那么,推荐生制度真的失去存在意义了么?这场围绕公平与均衡的博弈,究竟将何去何从?

推荐制度又叫停家长晕了

早在今年5月,新一年的初中招生大战就已经拉开帷幕,各区中小学招生方案纷纷出台。天河区宣告取消“推荐生”制度,荔湾区推荐生减半政策也即将出台。而从2006年起,黄埔已率先废除推荐生制度,越秀也宣告取消,改成二次派位。老城区中,目前仅剩下海珠区“一枝独秀”仍坚持推荐生制度。

“宝已经押在那儿了,现在突然没了目标”

“宝已经押在那儿了,现在忽然像没了目标一样。”对于先烈东路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王珏来说,推荐生制度取消让她一度陷入彷徨。

王珏是该校优秀毕业生,语文成绩很棒,4月中旬六年级期中考试语文以99.5分夺得全班第一。该校以往推荐生的成绩考核依据是五年级两个学期以及六年级期中考试的综合成绩,按照这一依据,她原本应该以推荐生前五名的身份进入广州市第47中学,这是天河区最好的学校之一。

5月初,天河区公布2008年初中招生工作方案:今年小学升初中全面取消推荐生,实行对口小学免试升入对应中学,并保留了部分体艺特长生。而符合条件的跨地段、跨区升学的学生采取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相对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学位。

“最早听说取消推荐生是同学传出来的。但毕竟是传闻,在没有正式公布之前我们都不敢相信。”王珏说。“而且之前老师一直跟我们说,期中考很重要,只要期中考考好了,就能上好的初中,相反考得不好就只能到很差的学了,怎么会说变就变呢?”

王珏记得,进入期中考复习阶段是上学以来最辛苦的一段。“精神绷得很紧,一进课室大家都在背书,上课埋头记笔记。每天晚上回家都在增加课外的练习。”

整整一个月,12岁的小学生11点钟睡觉早上7点钟起床。“每天都是起床——上学——回家——复习这样的四点一线的生活,闷啊。”

“那天数学老师再也憋不住了,跟全班同学说,‘你们要专心复习啊,没了推荐生大家以后都得自己考。’”王珏说。消息传开后班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很惶恐,“没了推荐怎么办呢?期末考很难的啊,还能进去好的学校吗?”

“取消推荐生的时机成熟了”

“区内的各中小学总体而言发展均衡,取消推荐生的时机成熟了。”天河区教育局局长黄启林说,“我们除了一所中学之外,其他都是省一级学校,而且各校都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指标。”

黄启林认为,如今天河区内,“即便是农村的学校也和城市的学校也没有什么差别,对市民来说,只有取消推荐才能满足教育公平的渴望。”

天河区中教科科长叶建中称,推荐生让学生过早地按类别划分,不利于其身心发展,而且人为地制造矛盾,给家长和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不搞推荐生,学生就不会分成三六九等,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不会拉大,才有利于全区教育快速和谐地发展。

5月13日,天河区首次设立2008年招生考试工作接访日,接受家长的来访和咨询。在天河区教育局接访室内,工作人员左手指着初中招生工作手册上的条例耐心解释,右手拿起听筒接听电话来访,电话铃声此起彼落。

“我女儿成绩很好,本来可以通过推荐生进入名校的,现在却可能被派到很差的学校了,真不公平……”电话中家长激动不已。从工作人员的记录得知,类似“好学生为何要被派到差学校”、“跨区生应该如何报考”等由于推荐生取消而衍生的系列问题,成为家长们询问的焦点。

“总不能就这么听天由命吧!”

今年天河区对口小学毕业班人数有7891人,如果按照往年10%的推荐比例应该有700多名推荐生。制度的取消,则意味着有700多名学生要承受政策改变带来的“阵痛”。

王珏的母亲马女士得知取消推荐生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教育政策怎么年年都在变,而且“这么不幸”被女儿撞上了,“一下子还真难想通”。不过抱怨归抱怨,马女士还是赶紧为女儿的“升学大事”忙碌起来。“总不能就这么听天由命吧!”

虽然不能通过推荐进入天河名校,但是由于原来户口是越秀区的,她便着手为女儿在越秀区物色好的中学。而选择跨区择校,那意味着要交纳一笔不小的费用。

事实上,并非所有家长都有足够的条件去选择N条后路,政策之变带来的利益之殇,必然无法很快平静。在先烈东路小学2008年5月5日召开的家长会上,家长们就推荐生取消的问题里三层外三层地向老师“轰炸”了一番。“孩子成绩排名一直靠前,就能推荐到47中学,现在可怎么办?”也有家长提到,原来学校前60名的学生都能推荐到75中、89中等校的推荐班,虽然学校并非很好但是进入推荐班的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现在可是连门儿都没有了。

同样受推荐影响的还有华景小学的毕业生小王,小王的家长冯女士告诉记者,听到取消推荐后第一反应就是准备花钱为孩子选择学校。“这里没什么好学校了,我正在帮女儿搞去越秀区的中学。”

至于马女士,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很理解天河取消推荐生制度的决定,“就近对口入学是发展的趋势也是最终的目标,天河今年取消,也是顺应潮流,总会有家庭经历这段阵痛期。”不过,她表示,原来天河的尖子一直往外流,现在取消推荐生后外流得更加严重,还可能引起房产的新一轮结构变化。

广州市推荐生制度18年沉浮

1991年

小升中试行“电脑派位+推荐生制度”、优等生保送、特长生制度等;

1993年

小升中推广“电脑派位+推荐生制度”;

2001年

小升中废除推荐生制度,保留特长生制度;

2004年

小升中试行实验班制度;

2005年

小升中实验班制度叫停,恢复推荐生制度。由各区自行实施;

2006年

黄埔率先取消推荐生制度,越秀“变脸”;

2008年

天河取消,荔湾减半。

广州的推荐生制度随着电脑派位制度而生,前十年一度被认为是公平和谐的十年。但到了2001年,推荐生制度因为被人诟病而突然死亡,直到2005年,又以“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而奇迹复活。由于当时不少中学已划归区管,市教育局还提出,允许各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推荐生制度,没必要搞一个模式。于是,推荐生制度再次从2006年开始在了生死剧变。

广州的推荐生制度随着电脑派位制度而生。2001年的时候,推荐生制度因为被人诟病而突然死亡,直到2005年,又以“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而奇迹复活。

据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茂林当时接受采访时称,主要是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他认为当时广州市初中之间的发展的确不平等,大面积的电脑派位表面上对所有学生公平,但对相当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公平的。

由于当时不少中学已划归区管,市教育局还提出,允许各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推荐生制度,没必要搞一个模式。不料,推荐生制度再复活一年后又从2006年开始了生死剧变。继2006年黄埔区取消推荐生后,天河区今年也宣布取消推荐生制度,令广州老城区如今只剩下海珠区依然全面坚持推荐生制度。

黄埔:率先取消推荐生制度

从2006年起,广州各区掀起推荐生制度再度废除的热潮。2006年2月,黄埔区率先宣布废除推荐生制度。

“主要是学校有好有差,一个中学招推荐生,其他学校有意见。”回忆起当年的废除,黄埔区中教科负责人说。2006年该区招生工作意见出台之前,专门召集各中学校长联席会议,征求大家意见。区属8所中学校长都到了,其中6所学校坚决要求取消推荐生制度,一所学校坚决要求保留,另一所学校无所谓。

最后,按照绝大多数的意见,当年起取消小学升初中的推荐生制度。“这也是根据市里文件精神,要求以就近入学原则开展小升初工作。”

对于取消推荐生制度的优劣,该负责人不愿多做评价。但他透露了由此衍生的一个新情况,就是取消推荐生制度后,这两年黄埔区生源外流增多。有的择校去其他区名校,有的干脆去考民办学校,当然,也有的是因为本身户口迁移。据粗略统计,大约每年流失一两百学生,其中不乏优秀生源。这在该区每年两三千小学毕业生中,占据一定比例。“如果保留推荐生制度,或许能留住一些优秀生源。”

荔湾:推荐生比例下调

据悉,未来的一周内,荔湾区也将公布今年小升初的工作方案。荔湾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小升初”推荐生规模减少,大概减为去年的一半。

据荔湾区教育局中教科负责人介绍,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区内学校均衡发展,提高全区学校的水平。去年荔湾区的北片小学毕业生的人数约为5000人,按照这样的比例,今年将有250名学生失去了被推荐的资格。

而坊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荔湾与芳村合并后,由于老荔湾的教育较强,老芳村的教育较弱,两区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因此两区合并后真正的优秀学生的比率远未能达到原来的10%,所以推荐生的比例也必然会减少。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荔湾区教育局的证实。

越秀:实行二次派位

对于东西差距明显而名校众多的越秀区,如何推荐、推荐多少都牵动着家长考生的神经。“既要普及教育,又要培养精英,要让没钱的学生有机会去到好学校,不能抹杀了优秀学生的天分,这都必须探求一种折中的办法。”越秀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韧说。

2006年起至今,越秀区宣称取消推荐生制度,采取一种规范化的二次派位制度:经过调研认为前13%的学生是优秀学生,于是从各校当中挑选这部分优秀学生进入第一批电脑派位,推荐到区内的省一级学校。余下的87%学生则通过第二批派位到达区内的其他学校。而这种派位方式,至今被坊间认为,仍是改头换面地推荐生制度。

海珠:一枝独秀仍招推荐生

目前,广州老城区中,仅剩海珠区仍一枝独秀全面保留推荐生制度。今年,海珠区的小学优秀毕业生仍然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推荐升初中。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已经获得批准跨区跨组报读初中的学生,不得参加推荐生的评选或推荐。

海珠区中学分为东、西、中三片,只有省、市一级中学才能招收小学推荐生,且不能超过总数的30%。估计今年海珠区招收推荐生的规模在2000人左右。而推荐生的分配比例为:省一级小学为14%,市一级小学为12%,其他学校为10%。

当初,电脑派位方式最早选择了海珠区作试点,因为“海珠区内各中学较为均衡”;而推荐生制度是对少部分优秀生优先排位,这是否与“均衡”相矛盾呢?该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认为,二者并不矛盾。“目前不可能达到绝对教育均衡,各中学之间仍有差异,在电脑派位基础上,一定范围内保留推荐生,并不影响整个电脑派位公平性。”

人物

设计者讲述推荐生制度

广州推荐生制度,上世纪90年代自香港取经,在海珠区试点后全广州铺开,成为全国首创,一举取代当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亦成国内各地同行来广州“取经”的重头戏。

“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派人来学”

“我们专门派一个考察组,去香港取经。”原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现任广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洁泉回忆说,那时他分管招生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各地逐渐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广州也准备取消。1989年,听说香港这方面做得不错,市教育局派了中小学教育科几人去香港,其中包括长期从事中学招生工作的陈流光,他后来成为国内电脑派位制度的创始人,曾任广州市招生办副主任。他们花了七八天,考察了香港小学生分等级升初中的方式,回来后,制定了包括推荐生制度在内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升学方式,市教育局党委会研究决定试点推行。

于是,1990年,新的升学方式先在海珠区试点进行,1991年试点效果明显,在全市推开。成为全国首创的电脑派位方式,并被全国各地广为学习借鉴,取代了原有的小升初升学考试制度,小学升初中不再以分数论英雄。

“那时候搞得不错,在全国首创,国内很多城市派人来学。”高洁泉回忆说,北京、武汉、成都都有人来。

“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即便是今天,在百度上搜索“电脑派位”名词解释,会发现陈流光的大名已经被载入词条,“电脑派位最早起源于1991年,由原广州市招生办副主任陈流光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学生入学的公平录取问题。”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陈流光,在番禺某小区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对于记者提到这段往事,陈流光记忆犹新。“这是我这一生做过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还不错。”

“我们找到了香港一个教师协会,又去了五六间学校,跟一些老师谈,看了些资料。”陈流光说,那时候还没回归,官方沟通不太通畅,整个考察没有得到任何官方资料,甚至连教育署都没有接触到。不过,陈流光还是设计出如今这套电脑派位软件系统。1997年,50多岁的陈流光还自学了电脑编程,将电脑派位软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目前,广州大多数区采用的仍然是陈流光这套电脑派位系统。

他山之石

香港特区升中派位机制

香港升中派位的机制可分为“自行分配学位”及“统一派位”两种。

“自行分配学位”即全港中学可按自己的要求由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招收升读中一的学生,不设笔试,只设面试。每个学生可报考两间中学,否则将失去获得自行分配学位的机会。如果学生成功获得某校的自行分配学位,将不会在统一派位时获派其他学位。

“统一派位”则每年4月由学生填写志愿表,统一派位分为甲部和乙部,甲部可填全港任何3间中学,乙部可填30间本区校网内中学,教育局根据学生的组别和随机编号、中学的学额从而编配学生升读所属中学,派位结果在7月公布。

当然,知道了香港升中派位的机制之后,有人会觉得“自行分配学位”非常的不可信,只要你认识校长,你不就可以去读名校了?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一间名校的管理者滥用权力,名校很快就会变成烂校。这就像银行的信用记录,校长们管理者们的信用也是很快见真章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