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上学难,上名校更难。划片入学,让学区房应运而生。
学区房,世界上最贵的房子。如此“危言耸听”的理由是,两处一模一样的房产,即使一街之隔,再甚者就算是同一个小区内,只要对口的学区不同,价格起码 相差10%到15%。在寸土寸金、房价高涨的今天,这样的价格差异和涨幅意味着什么?笑眯眯的房产中介说,即便如此,要买学区房基本靠“抢”,想买还不一 定能买得到。难道这仅仅是“冲刺在起跑线”的中国式焦虑吗?若有一天,所有学校的校舍都一样漂亮,师资力量都一样强,学习氛围都一样努力,那还会有学区房 吗?
中国式教育下的高开支
2005年,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以徐汇区36个居委会的746户有0~30岁未婚子女的家庭为样本,得出“一对父母把孩子从出生 养到30岁需要49万元”的结论,这笔费用不包括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
当然,这49万元也不包括学区房的投入。在物价高涨的今天,我们就暂且不论这49万元是否真的足够,我们只是深刻地理解到《中国式离婚》里那句表达不 少中国家长心声的著名台词:“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抢占 学区房而哄抬起的高昂学区房价,学区房支出占到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开支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的“教育攀比”越来越“幼齿化”。由于小升初是就近免试入学,在名校附近购房置业,将孩子户口挂靠于此,以期“就近”入学,是很容易想到的主意。“学区房”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专指重点学校附近对口招生区域内的房产。
王老伯夫妇是洋洋的爷爷奶奶,早年长期在外地工作,退休后回到郑州,就是为了好照顾孙子。“孩子慢慢长大了,考虑到管城区那里没有中意的重点名校,就 想搬到金水区。”王老伯谈起买学区房的初衷,“纬五路、纬一路周边好学校比较多,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比较熟悉,就想把房子买在这边”。2009年年底,王 老伯夫妇一咬牙,倾尽毕生积蓄在纬一路上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近150平方米,也方便儿子和媳妇经常回来住住,总价135万元。每天早上,王老伯都会 去周围的学校转一圈,王老伯说,这叫先熟悉熟悉环境。
可是去年,洋洋该小升初了,到了报名的时候,王老伯一家却傻了眼,这个名校却把这个新建的高层踢出了划片的范围之内。
学区政策像变形金刚
洋洋的经历并非个案,不少家长吃过学区房的苦,原因往往在于校方临时改变了进校政策。
这段时间,网上沸沸扬扬地传着一个消息,那就是上海某名校负责接待的老师透露说,同样都有户口,但由于报名人数实在太多,还得按照户口年限来排序,这 意味着刚买进学区房不满3年,孩子想要进名校有点悬。而同等情况下,“人户分离”的孩子的排名也靠后。只有居住地与常住户口所在地一致的情况下,才会优先 安排。超过师资所能承受范围的学生,则需要按照条件来排序。“我们首先看的是,孩子是否与父母同户口(即全家户口),其次是参考户口的年限。”据这所学校 的老师透露,像去年,户口迁入只有一年的可能还能录取,但今年报名的学生特别多,估计户口在3年以下的都有点悬。在排序条件中还有一条,就是孩子的户口与 实际居住地要保持一致。“现在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名校,购置了所谓的‘学区房’,将户口空挂着,房子租给别人。孩子其实并不住在‘学区房’里。当我们了 解到这一情况后,有的家长很惊讶,甚至再三对我们的老师承诺说,明天就搬家。”以前还发生过家长本月刚报好名,下月就转卖“学区房”的情况,一间学区房被 反复利用。但现在,持有这种侥幸心理的家长少了,因为3年年限出来了,所以,即使买了学区房也未必能保证进名校了。
学区房,孩子进名校的保障?
由于种种因素,购买学区房并不能确保孩子顺利入学,为何仍有许多家长“铤而走险”?热炒学区房的现象绝不仅仅发生在郑州,任何有好学校的地方都中介 “扎堆”。眼下颇为热闹的微博上,70、80后爸妈最热衷的话题莫过于学区房。论坛中关于学区房的讨论经常能招引几百条跟帖,久“顶”不下。效法“孟母” 的家长们认为,进一个好的学校不仅意味着优越的硬件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还有良好的学风。一位家长留言,“好学校午休的时候大家都在做功课,差小学可能 都在打闹,学好难,学坏快得很”。另一位颇有远见的家长指出,“孩子以后考中学都要看毕业的小学,同样的成绩,好学校比差学校要容易得多。如果小学对口一 个较差的中学,更会耽误孩子。”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将购买学区房视为家长过度焦虑的“症状”,认为读书关键还是看孩子本身。有人算了一笔账:有买学区房的钱不如聘个6小时的高级家教,辅导孩子的作业和其他的素质培养,一直跟踪下去,等到孩子读大学差不多30万元也够了。
不少网民指责购买学区房的家长破坏教育公平的原则,甚至将买学区房者和不买者划分为“有钱有闲”和“受到剥削”两个阶层。对此,一些家长感到委屈, “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买套房,正大光明的,又不是贪污腐败来的,为何要弄得和做贼一样”。而明眼人指出,“穷得叮当响的和富得买房子像买菜的人都不会去买 学区房,买学区房的都是努力工作,重视教育,有一定经济条件的,这些人堪称现在社会的消费主力。”
的确,学区房也许是中产阶层的试金石,贫困家庭自然无缘问津,大富大贵者提供赞助不计成本,孩子进入名校也并非难事,不必劳心费力动学区房的脑筋。所以,打算购买学区房的家庭,大多数属于中等收入。
其实,回头想想那些被学区房限住的学生,若有一天,所有学校的校舍都一样漂亮,师资力量都一样强,学习氛围都是一样努力,也就不会有这鱼死网破的学区房之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