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西安奥数网讯:这篇连载一位老师教学多年,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带给各位小升初的家长们一些启发,小编听过叶之声老师关于小升初的知识讲座:如何在初中三年保持领先。主旨就是讲中学是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时刻,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这篇文章,值得家长们细细阅读。
前言:接触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长已经有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感觉总要留下点东西。通过总结反思,提升自身水平,有兴趣的看客或参考借鉴,或吐槽拍砖。
事情都是小事,从中悟出的一些东西,却是经历了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几年,从不同的孩子身上得出的。对各位看客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亲身经历过的人而言却是意义重大。就像是流传下来的一些诗句警言一样,哪怕只一句话,却是不少人经历切肤之痛总结出来的。
主要对象是初中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还没定型,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群体。至于高中生、大学生乃至成年人,或许不太适用。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一:避免让孩子迟到
或许不少家长孩子,甚至老师会觉得,迟到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当只迟那么几分钟,不值得大惊小怪。就如同标题所讲——细节决定成败,且听细细道来:
试想各位看客自己,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要求7:30到校。
一:迟到。若打了上课铃,你还在去学校的路上,想到班主任已经一脸严肃的站在教室门口,你心情将如何?估计会一边快步如飞,一边思考着找什么说辞来应对老师,若老师给家长打电话怎么办?若老师发脾气怎么办?即使老师不在教室门口,一想着全班都整整齐齐坐在位置上,自己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心里必然高兴不起来,甚至会影响到一天的心情,以至于影响学习效果。当然,能有这些心理活动的学生,通常是比较内敛,学习成绩较好,有些上进心的孩子们。对学习不在乎的,对同龄人眼光无所谓的孩子不在考虑之列,但各位看客,如果你的孩子对这些都不在乎的话,估计你会更加头疼了。
二:时间充足。若你从家到校需要10分钟,但你却有30分钟的时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一路走来,轻松自在,看着路上的急匆匆的过客,庆幸自己不用这么紧张着急,看着日出,欣赏欣赏路边的风景,不慌不忙到了教室,自是不必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不必担心同学背后的议论,不必担心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的心情好了,一天或许都能有个好心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效率自然比较高,人也会开朗自信一些。
小结:孩子从初中阶段,甚至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在乎自己在同龄人、老师、家长心中的印象,开始在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不少研究表明“坏孩子”通常都能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没人认识自己的情况下,不少是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如果在新的环境中,他的改变(比如小学经常迟到)能够及时被家长或老师肯定、表扬,他就能一直坚持下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而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老师对他的以前不了解,自然谈不上关注他的变化,此时就需要家长及时肯定、鼓励,有必要时,给老师电话,让老师在全班表扬,效果更佳。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二:不要摔门
“摔门”指的是在进出教室后,或进出房门后用力将门关上。或许不少家长孩子,甚至老师会觉得,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不少人经常有这种行为。如同标题所讲——细节决定成败,且听细细道来:
重重把门在身后关上,这种行为如果是一时气愤倒还可以理解。如果是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那就会被人诟病了。试想当周围的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之中时,突然听到那么大声响,大家被吓一跳的同时,估计不少人会认为这个人太不为他人着想了,同事领导自然不会对此人有好印象。
假如各位看客在家里很困了,刚刚入睡时候,孩子进门了,“哐当”一声巨响,将你惊醒,估计不少人心理都不会多高兴,轻则心情烦躁一会儿什么都不说继续睡觉,重则起身训斥孩子一顿,“你进门不晓得小点声音啊,吵死了”,出于畏惧,下次孩子或许不敢在你面前这样,但是他依然不会为他人考虑。
小结:
摔门是个很小的事情,许多人都听过这种故事:一个能力很强,过了五关斩了六将的人去大公司进行最终面试,只因为他没有随手将垃圾丢出去,或没有轻轻关上门,而导致痛失工作机会。这说明,“为他人着想”是个很重要的道德标准。
曾经接触过一些学生,他们跟我反映家长的一些教育方式,说“我父母跟老师你教的完全不同,家长会之后回家聊起这件事,完全不赞同”站在他人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观点”。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太复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以个人为中心,只为自己利益不顾一切的事情司空见惯,导致(一部分)品质为人挺好的孩子进了社会处处吃亏碰壁。
但是,那是成年人的社会,不是校园。校园里,孩子要学的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教给他们的是如何去正确判断,有了正确的判断,进入社会之后,再去选择自己的道路,独善其身也好,同流合污也罢,起码他有准确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假如在校园里就教给孩子“为他人着想太傻了,会吃亏的“,严重一些将会扰乱孩子是非观的形成,对人对事没有准确的判断,以至于不会考虑任何人的想法,甚至连父母都不会考虑,你为他付出的,他认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他们是非观已然扭曲,一心只为自己,自己犯了过错,千方百计为自己找理由,将责任推给他人。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三:“优生”争取做班干
注:这里的所指的“优生”仅是指“成绩”这个方面,至于品行好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在此文谈论之列,请各位看客不必纠结。
相信不少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存在这样的观念:成绩好的学生要想保持优秀的成绩,最好不要让他做班干部,以免他学习分心,成绩下降。此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做班干会促进他们的成绩提升。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让班上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孩子做班干部,有个别孩子说班干部的事情太多了,要清查作业还要管纪律,还要每天进行班级事务小结,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而且家长也让孩子跟我申请不做班干部了,一心搞学习。既然成绩好的这么要求,家长既然也是这个意见,好吧,不做了吧,也好给其他人一些锻炼的机会............一个多月以后,成绩好的几个孩子中有人开始反映,上课老觉得注意力不集中,听着听着就不想听了,特别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以及难度不大的知识。之后,我向其他几个“优生”了解,也或多或少有这种感觉。
再后来,我将这些“优生”集中起来,一方面了解情况,一方面分析对策。想出一个办法:做班干部。
分析如下:1、难题能抓住“优生”的注意力,但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讲难题。尽管老师大多数课堂内容不难,但中间也包括规律的总结、归纳,“优生”即使能听懂,还是需要跟着老师一起去推理、总结规律。2、老师日常授课,基本上都是依据教材,教材上面的东西都比较简单,“优生”能迅速听懂,甚至有人提前预习了,根本不用听。这样就会导致心理懈怠,觉得无聊、枯燥,不想再去听了,另一方面“优生”一般对自己课堂要求较高,经常会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是好学生,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这样心理就产生矛盾。一个自己说“你是好学生,上课不能打野”另一个自己却说“这么简单的内容,老师还在那里反复去讲,太无聊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焦虑,长期如此,肯定会影响学习。
为什么做班干部能解决上述问题呢?班干部要求一边自己听课,一边注意到自己分管小组同学的听课纪律、记笔记情况。表面上看好像是听讲的时候分心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分心是一种心理放松。既然是“优生”通常对难题容易题有准确的嗅觉,觉得太简单、较枯燥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些周围同学的听课情况,只周围环顾一下只用花几十秒的时间;当遇到自己觉得较难的内容,注意力集中去听。
这样课堂上既得到放松,又过得充实。
班干部能锻炼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
小结:
“优秀”的孩子,往往是指那些成绩既好,组织协调能力又强,能在公众场合谈吐自如,临危不乱的孩子们。之前看过一个帖子,有些家长去武汉外校参观,很佩服那里组织活动的孩子,他们成绩好、能力强、处事得体。还有一个关于“最强大脑”的帖子,好像有个中国孩子“李云龙”败阵的事情,不少跟帖说这孩子的成长路太狭隘了,都很欣赏意大利那孩子,不仅有能力更可贵的是有强大的心理。这也就是说,分数和能力并不是矛盾体,提升分数的同时,一样可以锻炼能力。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四:初中生的兴趣=分数+表扬
多少年来,大家在学科学习方面,都认可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也非常赞同。但是,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明确的答案。当自己孩子英语成绩上不去,向英文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求教方法以及向老师讨教,得到最多的建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优生”家长会说“我孩子很喜欢听英文歌,喜欢看英语电影”,他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回到自家孩子身上“我孩子就是不喜欢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或者“看了几部推荐的电影”也只是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推荐的电影看完之后,还是不会去主动找英文的东西来看,不会去主动背单词、背课文,对英语还是提不上来兴趣,那能怎么办?总不能限制他只准看英文电影吧?
在各科学习方面,数学、物理、语文......不少家长都会有类似的困惑,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如何让孩子产生兴趣,就是无计可施。
其实,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兴趣”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分数+表扬”。请列为看客回想一下,当自己孩子某次考试某个学科(如数学)超常发挥,考得相当不错的时候,他是非常高兴的,或者自信心膨胀,这就是兴趣的萌芽。如果从这次考试之后,他每次数学考试都能考高分,随之而来的“老师表扬、家长肯定”,“同学羡慕,求教方法”,这些会使孩子有很强的成就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越来越自信,也就是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所以,在孩子努力之后,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家长及时肯定及时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孩子以前只考60分,这次还是60分,家长老师能够通过对比分析哪些题目孩子认真了,作对了,对这一个题目的肯定,也将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兴趣=“进步+表扬”。当然,在这个方面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都这么细致去比对,面对无数次考试,面对50多个学生,估计大多数老师做不到。对老师而言,要照顾到50多个,两个班级就是100多个孩子,对家长而言,只需要面对自己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要比老师对孩子的了解细致得多,所以,最好由家长跟孩子一起分析,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有必要时请老师提出表扬进行鼓励,效果更好。
小结:
1、“兴趣”这个词,对成年人而言,是无条件的喜欢、热爱;而对很多学生而言,却不是。以至于很多人,即使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不确定“选择什么专业”,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2、在“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一:避免让孩子迟到”这篇帖子中,已经提到:孩子从初中阶段,甚至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在乎自己在同龄人、老师、家长心中的印象,开始在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老师的表扬、家长的鼓励、同龄人的羡慕,是孩子在学生时代的兴趣源泉,但是,切记,“表扬”也不能滥用,用得太多太滥,有可能适得其反。
【小升初衔接之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