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和平台,更是一种文化。当代未成年人一出生,互联网就伴随他们成长,他们对于互联网有着和别的年代的人不同的感情,也无法逃脱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这些影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从他们记事时就如此。因此,需要客观认识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和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
未成年人触网,到底利多还是弊大?网络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如一些大人所担心的,就像“洪水猛兽”?6月18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我国第一本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也许有助于人们更客观和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
蓝皮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下的“小网民”超过420万人。未成年人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需要客观认识这些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加强正确引导。
未成年网民超1.26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其中,10~19岁网民占比为31.8%。蓝皮书据此测算,中国10~19岁网民规模超过1.22亿人。而全国10岁以下网民比例已经达到1.1%,超过420万人,比2008年翻一番。二者相加,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超过1.26亿人。
蓝皮书同时显示,上网聊天是未成年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方式。与此同时,以音视频形式表现的内容,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欢迎。
未成年人为何热衷于互联网呢?中国社科杂志社理论前沿研究中心主任、蓝皮书课题组负责人沈杰教授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比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从主观原因来看,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质相关。这一年龄段的人,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沟通交流、娱乐消遣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的新奇性、虚拟性、娱乐性、游戏性正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特殊的心理需求。
上网利弊评价不同
蓝皮书显示,未成年人与父母对于上网利弊的评价有所不同。
沈杰教授说,网络对学习、生活的作用,在未成年人中,认为利弊相当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认为利大于弊。而父母们在看待上网利弊上则略呈谨慎和保守。
数据显示,42.6%的家长对孩子上网“比较反对”或“非常反对”,高于“比较支持”或“非常支持”的家长人数,后者所占比例为39.2%。另有15.7%的家长对孩子上网持无所谓的态度。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孩子因上网而耽误了学习,比例为78.4%;其次是担心在网上结交不良朋友,比例为52.8%;再次是担心孩子接触网上的色情信息,比例为44.9%。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多数受调查家长对孩子的上网情况了解不多,特别是对孩子网上聊天的朋友列表、在网上的ID以及喜欢在网上玩什么样的游戏等方面的情况知晓不多。
此外,对于“正确引导孩子上网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家长回答“不是很懂上网方面的知识”比例最高,占32.8%;对于“您的孩子是否和您谈论上网情况”这一问题上,选择“从不”或“偶尔”的人数达到了55.2%。
对此,专家表示,家长对互联网的了解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已经成为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关键。
使用而非限制
在这份青少年蓝皮书中,同时公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开展的第三次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此次调查没能对我国的农村等地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的研究,我国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由此可以近似地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其中,男性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的比例比女性高出近5.6个百分点。
在个人身份方面,“大专生”和“职高/中专/职专/技校学生”网民中的网瘾比例最高。其中“大专生”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9.0%,后者则为18.6%。
研究同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尽管蓝皮书中给出了关于青少年网瘾的调查数据,但6月18日与会的专家、学者却并不赞同“网瘾”的提法。
“家长、老师对互联网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杨斌艳表示,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对网上信息具有辨别的能力。家长一般会担心小孩上网的时候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会在网上受骗,或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污染影响。“而我们从数据上来看,未成年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很强,他们知道哪些是真的、假的,哪些是适合自己看的,哪些是不适合自己看的。”
在杨斌艳看来,互联网是属于大人的,也是属于孩子的,“我们做蓝皮书或者做别的事情,都是希望更好地帮助他们去使用互联网,而不是限制他们使用互联网。”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
当然,蓝皮书对于网络带给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50%的被调查学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在聊天和玩游戏的时候,遇到过不良内容或行为,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遭遇校园暴力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种网络暴力,仍然缺少有效防治的途径。
报告也表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0家网络社区无一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在这样的现实下,网络社区难以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尽管如此,在专家看来,网络决非“洪水猛兽”,对未成年人上网也大可不必“一限了之”,关键在于合理引导。
专家、学者们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和平台,更是一种文化。当代未成年人一出生就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伴随他们成长,他们对于互联网有着和别的年代的人不同的感情,他们也无法逃脱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这些影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从他们记事时就如此。因此,需要客观认识这些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和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
他们因此建议,不妨建立未成年人上网的专有通道和网站。专门网站建设要符合未成年人的要求,要真正能为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不要只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而要与未成年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建成生活服务、学习辅导、朋友交流、娱乐表达的全功能平台,成为未成年人的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