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与“育人”如何才能兼得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教书”与“育人”如何才能兼得

2010-07-19 15:13:29     标签:小升初资讯

近日,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师能“耐心解答,共同探讨”的认同度为54.7%;对“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15.5%,这说明八成多的学生在自由思想或表达方面未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语境中,学生的大脑只不过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老师热衷于“填鸭式教学”,是因为学校以此作为教师考评的主要依据;而学校之所以唯分数是举,是为了在日渐激烈的生源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切都有个基本的前提———国内的教育资金投入长期处于“僧多粥少”的窘境。

2005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北美和西欧发达国家达到5.7%,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分别为4.4%、5.3%;按照各国收入水平划分,高收入国家为5.5%,低收入国家为3.9%。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中国在这一份排名中属于落后兼低收入国家———今年年初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

国内教育投入本就不足,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又侧重于向大学倾斜,由此也就使得中小学校面临更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为了争抢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不得不将压力层层转嫁于老师和学生。这大概正是中小学老师压力普遍大于大学老师,而中小学生也普遍比大学生辛苦的根源所在。2009年4月,《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5.0%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就应以教书育人为乐。然而,现实是多数老师迫于升学压力疲于“教书”,而根本无暇顾及“育人”,因此才会出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所指出的“小学生做中学习题,中学生研究大学课题,大学生反过来学习怎样做人”的教育悖论。

在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的现实背景中,分数不仅是评判学生成绩的依据,同样也是考评老师的标准,在压力层层传递的过程中,老师其实和学生一样都是“受害者”。正因为如此,日前传出的所谓“按照《教师教育标准》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不合格”,才会遭致各方舆论的强烈质疑。尽管这一传闻最终被认定为假消息,但从公众的质疑中却不难看出对老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和理解———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是首先应培养适合优秀老师生存的土壤。如果“教书”与“育人”无法兼得,所谓师德高尚注定是一种稀缺品质,套用一句俗话来说———又想马儿快快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怎么可能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穷教育”几乎不可避免会产生“苦孩子”,想要逆向推起这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对由此产生的诸多乱象而痛心疾首之际,不应忽略的是,老师只是压力传递过程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不是始作俑者。如何加快教育投入以防止压力的层层转嫁,当是避免此类沉重话题的当务之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