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的媒体描绘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秋季开学,南京江宁区60所中小学校、8万余名中小学生将换上统一的新款学生装。媒体说,当您看到成千上万身着统一制服的中小学生,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没有看错!
不过,我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60所中小学校、8万余名中小学生的审美会如此步调一致。更难相信,哪家企业如此幸运,可以博得8万余名中小学生的青睐。
尽管媒体提及“江宁区各中小学校将面向学生家长,本着自愿原则开始组织征定”,想来少有家长会愿意被排除在这一“组织”之外。我们至今无法得出8万余名中小学生的审美被“统一”的程序,也未见60所中小学“校服”被统一成“区服”的民主决议。当地区政府解释这一切的理由是——为了“和谐”。大意是,在同一区域内,有的学校被认为是“名校”,有的被称为“差校”,而全区统一校服,将有助于消除此类不和谐现象。
8万余学生统一校服,就不会有“名校”与“差校”之分了?就一如江宁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的,“有利于学生所在的学校、所在区域教育的管理与引领”了?
教育局的专家们大概不会不知道,名校与差校之分并非由于校服不同所致。事实上,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具体到城市中小学教育上,即是名校思维之下的教育政策所致。如今,不追根溯源,反思学校等级观念产生的现实原因,以万千看似平等的校服来掩盖种种不公平,实难猜透这校服和谐论之下蕴涵着怎样的政治思维。
当地教育部门还用日本的例子来证明全区统一校服政策的方向正确,曰“校服发源地是日本,是为了解决学生间条件差异,遏制攀比之风而实施统一着装”云云。且不论日本没有在一个市或是县统一校服,即使要求各学校各自统一校服,其目标并非是为了掩饰学校之间的好坏差别,而是为了“遏制攀比之风”。可见,此“统一”也绝非南京江宁区所言“统一”。
校服如果不被寄予太多的政治含义,它的确让人产生美感。在一个学校,显示的是局部的统一与整齐;在城市,这一更大范围内则呈现出文化的多元与自由。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倘若学校历史悠久,传承了数十年的校服则又承载了这个学校的文化,成为青春记忆中闪亮的一部分。这不是什么名校情结,而是对一个学校自主权、对学校的历史与传统的尊重。
多元与一元的辩证存在,是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法则。不要因8万余学生年少懵懂,而武断地替青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