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日前被废止,该规定被废止后,在免费和就近入学方面,非北京户口的儿童、少年将与北京市户口的儿童、少年享受一样的待遇。
北京拆除中小学生入学的户籍“门槛”,这个“门槛”拆得好,可以说是为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平等地接受教育,是社会公平正义应有之举。
笔者认为,在拆掉户籍“硬门槛”的同时,其他一些“暗门槛”也要拆除。前不久,《南方日报》报道了佛山市禅城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担忧。原来,该区的教育部门要求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公办学校,必须具有数种证件,其中就要求家长必须与当地的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可现实中,部分农民工仍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百般推脱。教育部门的回应却是,让农民工的子女到民办学校去就读。如此一来,一纸劳动合同,又成了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一堵墙,可以说是一个隐形的门槛。但愿北京不要出现类似的情况。
中小学生入学免费不论户籍,学校明里不收借读费,会不会变相地找些理由,要求学生家长“被自愿”地交不菲的赞助费,或其他费用呢?仍让人担忧!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执行。不论户籍,免费就读固然是好事,可要真免费,恐怕在实施过程中会走样,特别是那些名校、重点学校,入学新政的最后一公里并不是那么好走的。
当然,取消户籍限制、就近入学,要想结出善果,不走歪路,最需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实现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公平。如果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能更趋均衡合理,教育质量相当,家长也就无须挤破了头,挖空心思去为孩子择校了。
不管怎样,北京在免费与就近入学方面取消户籍限制,开了一个好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