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同时将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这是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在昨天召开的“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透露的信息。
沈晓明在其题为《新医改框架下的上海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题报告中介绍说,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上海的千人口床位数为5.19;千人口医生数为2.66;千人口护士数为2.72;平均每2.2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家医疗机构;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上海市民的三大健康指标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据2009年统计测算,上海市的人均期望寿命为81.73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户籍人口)分别已下降到7.08/10万和2.89‰。
“但是,21世纪上海城市公共卫生领域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影响市民健康的危险现象依然突出存在。”沈晓明在报告中列举说,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1.6%,而市民的抽烟率、过量饮酒率(男性平均每天摄入纯酒精40-59.9g、女性每天为20-39.9g)等不良生活习惯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各类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危胁市民的健康,亟待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去年市民因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的比重达92.2%。与此同时,市民的肥胖率也大为上升,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肥胖人数都在逐年增加,给引发慢性疾病带来潜在危险。
沈晓明表示,在未来新医改背景下,上海公共卫生着重将在五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由家庭医生负责一定数量人群的健康管理,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同时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积极探索医保按服务人口付费;二是将建立居民电子档案,组建全市的统一平台,促进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业务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减少重复检查、重复开药、过度诊疗,更好地为市民健康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老年护理服务和保障体系,构建“机构-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计划未来5年新增10000张老年护理床位;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和医师进校园,进一步完善学生缺课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学生常见疾病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将学生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纳入师范院校教育内容,同时开展校园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五是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气象服务,更好发挥气象预报服务在市民健康保护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