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是好,执行难。”这是日前《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听证会上,多位发言者在评论教师轮岗时所提及的。对教师轮岗表态的10位代表中,3人完全支持,6人部分支持,且对于怎么实施各有看法。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区域教师、校长交流,目前已在许多省市稳步展开,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而要继续推进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双赢,还需要更完善的刚性和柔性措施。
建立机制
激发学校交流积极性
目前,许多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导教师交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区域均衡发展。而在实践中,一些教育局局长、校长反映,学校招聘、培养优秀人才是要为己所用,如果要求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把教师交流出去,就担心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学校参与交流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介绍,在该省对教师轮岗征求意见和听证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是赞成教师轮岗的,但也有不少人持观望、反对、担忧态度。
对此,重庆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认为,成都、重庆等地实行的教师交流捆绑制度,把城市优质校和农村校捆绑起来,实行学校整体评价,有效激励了城市优质校支援、带动了农村校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将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比例控制在5%以下,高中部分比例更小。“我非常赞成教师流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但这种流动不宜过于频繁,比例不宜过大,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交流比例。”他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团队式的,如果这个成长环境变换过于频繁,就可能影响教师个人能力和作用的发挥。
目前,一些地方已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师交流比例。如江苏无锡将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安排教师轮岗交流。
对症下药
实现骨干教师有序交流
采访中,一些专家反映,许多地区要求教师全员流动起来,而如果薄弱校骨干教师过多地向优质校流动,就可能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后果,造成优质师资的无序流动。因此,如何实现骨干教师的科学管理、有序流动,成为教师交流工作的难点。
在实践中,许多省市规定,教师晋级、职称评选必须有农村支教、交流经历,以刚性措施将教师交流推开来。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昌宏介绍,成都通过学校间集团式、捆绑式发展,使骨干教师交流科学、可控;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与农村教师牵手结对,将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到农村。
“目前普遍实行的交流硬性指标,强化了学校教师交流的制度性和周期性。”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燕子介绍,“但有些学校为了完成指标而交流,这种被动、无序的交流弱化了教师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为此,沈阳建立了教师信息库,将全市6万多名教师信息入库,使每所学校的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等结构情况一目了然、清晰可见,以便于在教师交流中科学设岗,优化教师交流的效果。
为更好地推动教师交流,西北师大副校长王嘉毅认为,教师人事管理权应尽可能地收归教育行政部门,使教育部门能从整体上把握师资状况和交流状态。现在,许多地方招聘教师都由教育局进行,淡化了学校对教师的控制,使教师由“单位人”变成了“系统人”,这就为教师轮岗、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规范程序、科学流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教师交流还必须对教师的学科、年龄、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使交流教师的学科、年龄等真正符合农村学校的需要。
刚柔结合
为交流提供根本保障
谈起城乡师资交流,贵州省某地一位农村教师说,他交流到城区一所学校后,由于居住、生活问题不方便,只好每天骑着摩托车回家。在他看来,虽然到优质校交流很难得,但这样来回奔波十分辛苦。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晓都说:“交流或多或少会带来教师生活、经济上的困难,对于教师交流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农村、乡镇教师的周转房问题。周转房建设应该纳入农村教育发展规划中强力推进,为教师交流创造条件。”
教师编制也至关重要。一位山东的徐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着缺编和空编并存的现象,城市学校编制不够用,而某些农村校编制用不完,因此,要建立退出机制,积极利用编制因素引导教师资源向农村流动。同时,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人员还应有5%的机动编制,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及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进一步推进教师交流工作,还需破除一些制约因素。彭智勇认为,从根本上推进教师交流,就要和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搞好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校际差距越来越小。他认为,一些国外地区的教师能够流动起来,是因为学校水平大体相当。如果搞标准化学校建设,每个县域内的小学、初中、高中校间水平差不多,教师流动就易于推进,而且会更趋向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