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课还没有上,补课热却在急速升温。不少中学老师纷纷感言,愈演愈烈的“提前进补”热潮,不仅导致很多学生疲于奔命,也已经成为引发教师队伍不公平竞争的导火索。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必要补课。但为难的是家长,根本分不清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有知识短板,还是被老师、学校煽风点火而起了补课念头。”有老师直言,在补课这件事上,敢不敢跟学生和家长说“实话”,越来越考量教师的职业底线。
需要补课的,只是极少数
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生,在沪上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英语的苏老师,本想抓紧暑假好好休息,却不断收到来自同事和朋友的委托,要求她“开小灶”,多数都是9月开学升高一的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真正需要在暑期“进补”?苏老师认为,经过初中学习后,在学科知识结构上有明显短板的学生,不妨抓住“初升高”的暑假通过自学或者老师辅导,弥补知识缺陷。她就此举例说,被她“鉴定”为需要补课的唯一一名男生,在应对中考时实施的是题海战术。尽管最后英语考了128分,但英语单词几乎都读不准。“该学生的知识缺陷很明显,就是不认识国际音标。这样的学生到了高中肯定在听力和口语上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不过让苏老师无奈的是,更多主动找上门来补课的学生,根本不是有知识上的“短板”,而是一种从众心理作祟。
教师“被考评”,催生补课潮
包括苏老师在内,很多中学教师认为,一窝蜂的补课热背后,不仅有家长和学生的盲目,更主要地源自一只看不见的可怕“推手”。
执教于杨浦区某名牌高中的一位资深教师道出其中原委:尽管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公开排名被明令取缔,但是学生的年级排名、每个班级每门科目的考分、兄弟学校联考的成绩排名,每一项指标都被精细计算,并直接与老师的绩效和收入挂钩。
在他所任教的学校,三四个老师各带教一个普通班,每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都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指标,高分班的任课老师今后有望执教理科班(重点班)。而现在的不少学生家长在判断老师的水平时,一边倒地推崇于带教重点班的师资。
这位资深教师继而分析说,表面看来,学校对老师的教学考评制度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仅每个班级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水平本身有高下,而且考评制度加剧了任课老师之间的竞争。老师承受的升学压力,最终变相转嫁到了学生和家长头上——催生补课热潮。因为学生外出补课后成绩提高,这部分教学成果增量被计入任课老师的业绩;业绩被虚假抬高后,任课教师不仅在教研组更有威望,即使外出承接家教和民营教育机构培训等私活,要价也更高。
从小“补”到大,悲剧何时休
多年来在高中任教,让苏老师颇为感慨的是,班级学生全员“进补”的时间大大提前,不仅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变相导致学校教学出现新课题:由于很多学生都开始超前学习,站在讲台上、准备传授新知识的老师已经找不到几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而讲课速度也变得众口难调。另一方面,由于常年“进补”,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也大打折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也屡见不鲜。
“这些孩子从小补到大,等考上高中,对学习已经没有兴趣了。”在苏老师任教的学校,近几年来,每一届高中学生中,都有1名或者2名左右的学生因为患抑郁症而不得不休学。学校上课,加之高强度的补课,个别学生最终被压垮。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根本没有必要补课,课堂上的老师就是最好的。但为什么现在优等生要补、中等生要补、差生也要补?”有老师认为,正是部分老师把教职看成掘金的机会,最终导致很多没必要补课的学生都加入了补课大军。
苏老师也由此告诫家长,学校上课犹如给孩子吃“主食”,而课外补习只是“零食”。现在很多家长或是被误导,或是盲目地让孩子“进补”,相当于把“零食”当“主食”吃。主次颠倒的“喂养”方式,不生病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