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如此丰富,深圳家长为何还如此焦虑?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教育资源如此丰富,深圳家长为何还如此焦虑?

2017-09-01 15:28:46     标签:小升初资讯

我的孩子小学五年级了,在70末80初的同龄人里面,我是冲在前头的,所以很多探索都是身边没有太多人可以参考的。

作为一个中小学一直在小城市度过的新深圳人,跟着孩子一起去经历深圳的小学教育,了解这里面的门道。毫不夸张地说,虽然自觉还是有一点研究能力的,但是对深圳小学教育各种门道至今仍然研究不透。

北上广深的教育资源,从外地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起来,就是羡慕妒忌恨。在外地家长看来,深圳的中小学生应该是沐浴在阳光雨露里,愉快教育吧!

事实上却完全相反。深圳的中小学家长是我见过最焦虑的一群家长(我没有太多接触过北京和上海的家长),比很多小城市家长焦虑得多,原因为何?

我们往往都会用自己身上的教育经历版本来指导自己的孩子教育,特别是一些孩子还小或者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会说,干嘛那么焦虑?我们小时候懵懵懂懂的,长大不也好好的吗?

我也非常想当然地想把我的成长模式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

一个小城市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进一个还可以的小学,在小学里排名中上,然后考到那个城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通常重点中学有直接录取和赞助录取之分。成绩差一点的孩子家里往往也会掏钱赞助,让孩子在一个相对不错的学校。这样,家长也就不怎么焦虑了。然后,到了高中毕业,可能有30-40%的一本比率,60-70%的二本以上比率。大家都有个高校去读,相安无事,读完找一个工作。

可是,在深圳,一切好像就不是这么回事。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加上未来焦虑,更因为很多的信息不对称被加剧放大。众多小学生家长在这个都市像茫茫孤舟,想要去选择一个可以略为依靠的木桩都非常困难。

有人把养孩子比喻为造火箭,一开始殚精竭虑,以求各个零件精密无缺,但发射时也可能因为某个技术环节或者偶然因素而失败,即使成功了,它也就消失在遥远的外太空,偶尔发回一点信号:爸爸妈妈,我要钱

当然,这是笑谈。但是每一对生了孩子的父母,都已经把火箭胚胎造下来,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志存高远?特别是,大批的新深圳人中,都是当年通过寒窗苦读换来社会流动性,从小城市来到深圳扎根立足。他们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在学习上不如自己(至少在感情上不容易接受),最终要去到二三线城市的二三线大学就读。

所以,深圳很多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期望就是比小城市高的。通常碰到一些孩子没上小学的父母说,我们对孩子是放养,没什么期望。但这个没有什么期望其实是有底线的:有个本科读就可以吧。

而回到小城市的没有什么期望,那就是这个孩子如果读不来书,父母就会想为他在社会找一条出路,可能就是去做生意,或者做一些甚至是所谓贩夫走卒的工作,讨个生活而已。但是深圳的家长断然不能接受出身优秀的自己的孩子会走到这个地步。

可是,当你的孩子进入小学,你会发现,想有个本科读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你孩子读的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很可能你就没有什么出路了。为什么?因为深圳的教育资源马太效应非常之严重。

很多家长想,孩子肯定是有出路的,也没必要放大焦虑,只是一来,如前文所说,深圳家长期望值增高,二来孩子一直在普通学校里,对自信心、学习习惯等的培养不利。

那么,一个普通的深圳孩子,如何进入那些高产而有竞争力的教育链条呢?这意味着你要在小学入学、小升初、初中中考这三大关口PK掉相当多的竞争对手。

所以,现在深圳的学区房狂热程度水涨船高,因为对于家长来说,有了学区房,至少有了地段学校读,也是保底选择。而且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学区房也是一种保值或者投资。第一梯队的学区房,单价已经动辄10万/每平方米以上了,第二梯队6-8万/每平方米倒是不错的投资对象。

但是,天下没有那么容易吃到的馅饼。争抢的人多了,变数就大了。作为一个家长,我一开始对深圳的教育信息之不对称感觉相当奇怪和不适应,以小城市的思维来看,你对一个学校的生源,学生毕业去向比率,竞争力等等,通常有一个稳定的认识。

好了,看到这里,读者你应该已经相当累了。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一个小学生如果不想读地段学校,就只能通过隐蔽的择校考试去争取择校名额。这种争抢一般是通过奥数成绩、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加上烧烤类的活动去达到的。导致大批孩子几乎从上小学开始就去读奥数,参加各类比赛,提前去获得一些预备名额。

在这里又要说回深圳父母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力度,空前之高。我们小时候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基本属于放养式的,他们也不怎么懂行。现在,每个孩子背后都站着两个高智商的父母。他们会帮孩子比较、甄选、决定战略。你如果不热心子女教育,不多做调研,你对这些名目繁多,每天都在变的政策应对上就非常被动。

那么,很多人会说,哎呀,那么麻烦,我就不读公立了,读私立民办好了,反正我的孩子以后要出国的。

对的,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在你前面已经有千千万万的家长这么想了。这些家长都志存高远,对中国教育体制失望,自己也有实力和雄心让孩子出去读书。可是,出国又是另外一番竞争了。

小学过后,初中考试和竞争同样激烈。作为家长你得尽快想好,你的孩子要不要参加中考,如果不要,就不用受公立教育那茬苦,如果想出国读书,现在就得抓紧进入西方学习体系,以进入高中的IB或者DP这样的体系,和国外衔接。

所以,真相就是,一个小学四五年级,10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就得决定,你的孩子要选择什么道路了。另外,还要看看你的荷包,一路私立学校到出国读书的银子,三四百万是跑不掉的,处在三明治夹心层的三四十岁的父母,你的资产实力足够雄厚了吗?

读私立学校,出国读书的风尚,已经越来越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人自然都是向往现代、先进的教育体系。对于压力巨大,政策盲点甚多,焦虑蔓延的国内教学体制,很多人天然就倾向于国外教育。

人多了,路就不好走了。现在正是帮助申请国外读本科,以及申请到国外读高中的教育中介最好的时代,简直门庭若市,对于准备几百万送孩子出国的家庭而言,几十万的中介费,如果能帮孩子申请上美国前五十,甚至前二十的大学,绝对是值得的,因为一耽误,就是孩子一年的时间。

洋高考的路并不好走,不是有钱就万能。申请美国规定要考美国的SAT考试,目前该考试在大陆没有考点,要出境考试,距离最近的香港,考点在香港机场附近的博览馆,被称为万人坑,一万个考生在里面考,状态容易不好,于是学生们选择东京、新加坡等地去考。

他们通常组团前去,也有中介帮忙组织。往往不会只考一次,因为中国孩子最流行刷分,美国学校只有最低的分数线要求,你托福考100,我就要考110。这样,那些考100的人也没信心申请了,就想着再考一次把分数提上去。

另外,在个人陈述和个人表现这方面,更是五花八门的竞争。我孩子所读的民办学校家长会上,举了一个例子,说今年他们学校一个上了牛津大学的孩子,从初二开始,就做了一个project,研究全球城市的水资源保护问题,为此他去了5国13城考察,形成报告,他们举例的意思是,要出国的孩子,在初中就要形成自己的一个project。

这就是新时代育儿教育的家长参与度要求。平心而论,每次看到家长群里各种家长的尽心尽力,我和太太都有点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对孩子太不尽心。我们应该多做些什么。

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