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学校小升初看父母学历引争议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南京一学校小升初看父母学历引争议

2014-03-03 11:14:17     标签:小升初资讯

小升初还要看父母的学历,这样的事情您听说过吗?还真的有,南京金陵河西中学最近在接收小学生简历的时候,明确列出需要父母的最高学历。很多网友认为这是明目张胆的招生歧视,孩子的水平和父母的学历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有也不应该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我们夫妇都是高中学历,孩子小升初能报名吗?”“我俩学历证书找不到了,咋办?”昨天上午,一堆家长围着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收招生材料”的女老师,或怯生生或焦虑地问道。

“不要紧,看父母学历证书只是参考。”这位女老师热情地解释和宽慰。

“既然是参考,为何又单列一条?”记者指着从该校网站下载的2014年招生“需要准备的登记材料”第4条——父母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学校审验后归还,复印件须留存学校),不解地问。

“这我说不好,问主任吧。”她笑指身边一位中年人。

“列这一条,是想让家长学历水平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匹配。”这位主任坦率地说,如果家长学历高,招生时可能会多考虑,孩子沾点光。就怕孩子成绩和家长学历都不行。“不过,家长学历高低只是参考,并非招生的决定因素。”他一再强调。

“这实际是歧视低学历家长及孩子。”“是啊,网上质疑声一片。”几位家长不满地嘀咕。

“网上声音也不一定对!”这时,一位自称“南京高校老师”的家长插话说,河西分校是民办而非公办学校,招生有筛选学生及家长的自主权。家长学历高,对孩子的教育预期、投入及与学校的融合度自然就高,这是同国外招生接轨,不必大惊小怪。

到底是“招生歧视”还是同“国际接轨”?记者昨天连线刚从欧洲考察教育归来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我已注意到网上争议,其中不乏对国外招生教育理念的误解误读,需要厘清和匡正。”

熊丙奇说,像美国、加拿大学校招生,往往也了解家长的学历、职业等背景,有的还要家长写推荐信,目的一是利于双方沟通,特别是家长对学校的监督;二是通过对孩子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的评估,给“先天不足”孩子招生教育补偿——即在同等智力、品质条件下,招生向“自我奋斗型”家庭孩子倾斜,如父母文化程度高中以下、黑人及贫穷家庭孩子,往往优先录取或加分,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缺失。“这显然与金中河西分校对家长学历‘就高不就低’的招生导向,相去甚远。”

有网友说,追求教育均衡、扶持弱势家庭是公办学校的事,像民办河西分校,如同国外的私立学校,招生自主,抬高选择学生与家长的门槛,无可厚非。对此,熊丙奇分析说,相较公立学校,国外私立学校招生、教学自主权和差异性很大,但在追求教育公平和学习平等上却是共同的,这是所有学校立足的根本,其中私立学校更严于律己、做得更好,因为要树立维护自己的社会公平形象!“这一点,中外学校概莫能外。”

难以想象,国外学校会把父母学历作为招生条件公开挂出来,作为录取的“参考因素”,这不是挑战教育公平底线、自贬形象吗?“当然,河西分校这么做,应该有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预期!”熊丙奇推测。他进一步分析说,也许,河西分校本意并非歧视低学历父母,但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语境下,很容易激发教育不公的社会情绪。

我们不苛求河西分校承担“慈善教育”职责,但该校筛选家长学历、暗合某些“歧视因子”引发民怨,也是不争事实。这场争议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促进教育公平,社会要崇尚弘扬平等科学的教育理念,起码,别被某些“说辞”忽悠了。熊丙奇最后总结道。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