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竞赛将严格控制,同一学段的同一学科竞赛,原则上一学年只举办一项。
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以前过多的学科竞赛超出了学生和老师的承受能力,数理化竞赛、英语知识竞赛、作文比赛,还有各种艺术类比赛等,名目繁多,几乎泛滥成灾。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原本就不轻,但经受不住竞赛光环的诱惑和家长的鼓动,只能疲于奔命。一些学科竞赛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学习。这次只保留了20项比较规范的学科竞赛,还公布了名单。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竞赛不但累了学生、苦了家长,而且有一些沾染了“铜臭”,成为一些竞赛组织者发财的工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少数粗制滥造的竞赛打着知识的幌子,其实是商业性活动。只要交了参赛费用,人人都能“获奖”。
为此,武汉市教育局特别规定,将更加严格竞赛的审批,严禁大量收取或变相收取报名费、参赛费等费用。不许违规、大量推销或变相推销各种竞赛辅导资料,不许乱办竞赛培训班。每项竞赛的参赛者不得超过全市参赛年级总人数的5%,获奖面要控制在市级参赛人数15%以内。不允许以参赛人数的多少来分配获奖名额。竞赛要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学校和老师不得组织学生“整班参赛”。
“过去一些竞赛的名次可以作为学生入学加分的条件,无形中也助长了竞赛热。”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的王留老师说。为了釜底抽薪,武汉市教育局本次规定:对于保留的20项学科竞赛,其结果和获奖名次不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也不得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生入学挂钩。
(延伸阅读)教育部表态 竞赛成绩不能成升学指标
针对学科竞赛过多过滥的现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他强调:将学科竞赛成绩与升学相挂钩的做法,加重了学生负担,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任何学科竞赛成绩,都不得作为中小学升学的参照指标。”
这位负责人提醒学生和家长,学科竞赛有积极作用,但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学科竞赛的培养目标、思考方法和学习内容等与正常的教学不完全一样,这如同竞技体育和群众健身的区别。如果为虚荣所困,盲目跟风,最终可能害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