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个字,几秒钟就行;欣赏一段歌曲,几分钟即可。在小学阶段,恐怕没有思想品德更难教,需要时间更长的课了。因为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做一辈子。
第六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子项目――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态课堂”研讨活动上,下城区的老师展示了几节很特别的思品课,内容深入浅出,操作性也很强。
教育专家曾经讲过: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上不完的课,因为它包含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方方面面,有宏观也有微观。平时教学中,每个单元都有主题,每节课都有时间限制,教师如何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教材,在规定教学时段有效实施?
如果你还在为学生“不能干”劳心劳力,可以看看徐园老师的招数。这节课名为《让我自己来吧》,是家庭生活主题系列中的一个内容。“我”指谁?哪些事应该自己来(做)?提问中,徐老师让孩子感受父母的辛劳,体会一年级小学生的自豪感,怎样让自己变得更能干、更聪明。学生被激发出情感后,在老师带领下尝试自己穿鞋带和系鞋带,相信“我会打扮好我自己”。
徐老师说,德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意”和“行”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的基础是不是厚实,从“感受父母的辛劳”和“懂得培养自己的能力很重要”两方面激发学生,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有助于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自理生活的愿望。
害怕失败的孩子可以这样教。冯卓珩老师的《失败怕什么》课上,首先做了一份小调查,看看学生失败感都来自哪些方面,再针对学生失败感最集中的方面(如考试失败)作具体指导,并总结出避免失败“五步法”,引导学生从心理上不惧怕失败,用好方法战胜失败。
研讨还将视野放宽,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关注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的“三结合”。为此,活动中特别安排“用口琴艺术作为隐性德育的有效载体”、“关注生命教育”、“基于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观点报告,以及观赏刀茅巷小学师生口琴表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