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改革 能否终结小升初恶性循环?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减负改革 能否终结小升初恶性循环?

2009-02-17 11:41:01     标签:小升初资讯

“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

新学期伊始,为破解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又一次下定决心为中小学生“减负增效”。4个区的教育局局长立下“减负军令状”,向全社会承诺:将“减负”纳入学校考评体系,打造“绿色升学率”;在减负具体措施上,管住学生的作业量,杜绝无效的题海大战。在“应试”指挥棒下,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中小学校学生学习内容艰深繁重、每天重复进行大量机械甚至无效的课后、课外作业训练,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孩子的体质健康和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静安、徐汇、卢湾、闸北等四个中心城区原本已是上海市基础教育水平较好、课程改革探索积极的几个区域。新学期一开学,四个区都明确要求本区学校,“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以亲身体验难易程度和耗时情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教育教学过程注入丰富而多元的内涵,并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参与对学校的监督和测评。

管住中小学生作业,几个区在说法和做法上各有重点和突破口。静安区教育局承诺,做到教学“堂堂清”,小学低年级不带书面作业回家。该区去年起,已在每学年两次对教师集中进行“作业设计研究”培训,要求教师杜绝无效或低效作业,坚决不把教辅材料作为学生必备的学习手册,鼓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可选择的作业。徐汇区对区内各学校的“三课二操二活动”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和专项督查,以保证不被加课占用;承诺“一课一练”等教辅书不进课堂,强调学生作业“三类题”,即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精编试题。卢湾区控制作业时间,学校每周五半天为“创新实践活动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活动,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闸北区则将“减负”作为学校办学考评和考察校长、教师的重要指标。“减负”不力的学校,学期和年度考评一票否决。

闸北区教育局将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测评、家长和社区打分等方式和途径,对学校“减负”工作进行监控。

百姓心态:只是例行喊口号?

拿着海各区教育部门的减负承诺,去询问几名小学毕业班学生,反应多是先兴奋后沮丧,回答竟是:“还是别减了。学校减的越多,周末我们要做的课外习题越多、上补习班越忙。”

“减负已经变成了口号,每逢开学总要喊几声,越喊孩子越苦!”显然,许多家长对政府部门出台的新减负措施,也是悲观、怀疑多过兴奋、期待。家长们表示,只要现行的高考、中考制度不改革,以分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办法不改变,为学生减负就只能是理想化的美好梦想。有的家长担心,教育部门让公立学校减负却不能管住原本已作业超负荷的民办学校的学生作业量,长此以往,那些减负“听话”的学校、孩子注定要吃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一部分教师和校长也表示,“减负”是综合工程,有高考指挥棒在,各种减负的改革都可能流于形式。

眼下正是国内许多名牌大学试行自主招生的选拔时间。但一些中小学校长认为,自主招生未必就能破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僵局。眼下的名牌大学自主招生选拔,最抢手的仍然是一些出身重点高中、拥有各种学科竞赛获奖经历的优秀生。由此下推,进入名牌中学、小学,从小忙于抢先学习、考证,仍然是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必然选择。

可为家长、教师们的怀疑“注解“的,是开学第一周上海各书店里教辅书销售一如继往十分红火的现象。虽然市、区教育部门要求教辅书不进课堂,但开学后几天,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教辅书的日销售额都达120多万元,比平常的双休日高出一倍多。且市场供应的教辅书种类也比过去多了至少两百来个品种,仅一家出版社新增的教辅书就达70多种。最近几天里,几乎每家书店里都能看到不少家长为买到老师指定的某种教辅书而四下奔波寻找的身影,听到他们焦急打探和抱怨学校不统一购买的声音。还有一些家长,则在相互交流中抱怨:“学校减负,我们只能给孩子自己加压……”

从政府决心到社会不再“拔苗助长”,还有多远?

就在4个区教育行政部门承诺“减负增效”的同一天,上海市政府督导部门也宣布,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列为上海市教育督导重点。新学期,凡利用双休日大面积补课、严重超课时、任意加重学生负担的学校将被公报,以促进学校自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公开承诺到监查督导双管齐下,政府部门为推进“减负”而下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但能否真正冲破阻力、收到显著效果、破解教育改革僵局,仍需拭目以待。

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为破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几乎每年都在推出整治办法,措施越来越严厉、细致、繁多,从推迟学生上学时间、禁止学校举办晚托班和补习班、限定学生每天作业时间和每学期考试次数,到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指标分配或电脑派位、对违规学校考评时一票否决,等等。在很多方面,治理措施已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上,政府、学校与家长已逐渐形成共识。然而,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尚在,“减负”改革每每演变为新的竞争点,对学生“拔苗助长”、以超前学习换出优秀机会的风气变本加厉,容易让人对新的措施失去信任和期待,“减负”似成恶性循环的死结。

有专家表示,社会不相信“减负”,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我们总习惯用应试教育理念考虑现在教育改革的问题,结果都是此路不通,甚至每一个减负措施都演变成了增加了学生负担的新“机会”。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转变教育观念是全社会的事。事实上,正在推进的大学自主招生试验已对中学教育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比如复旦大学选拔学生的面试和水平测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身心健康向上,是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些只会一味机械完成功课、背诵知识的学生难得高分。

从上海市教育部门的新措施来看,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减负”办法中,最可行也最有效的当数“内部挖潜”,即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作业的“增效”,来代替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用有效的教学辅导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也认为,评价学生负担的关键,不在作业多少、书包轻重,而要看是什么“作业”。灌输知识的教育,必然只会“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作业的多少,只是负担轻重变化而已,终究没有把学习变为学生的兴趣。要探索的是,在中小学课堂上如何广泛开展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而不让学生死读书,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减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