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采取联合评价、成果共享、自主录取的办法,在评价材料的选择和评价工具设计上,由原来学校自行组织,完善为民办初中学校联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
新变化带来的是各种猜测,导致郑州市中招办多次辟谣。考学君专访第三方专业机构相关负责人,为大家解开疑问。
【解释1】
为啥叫评价而不叫考试
叫评价而不叫考试,并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想向社会传递一种信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判,正在从知识考试逐渐转为能力考查。
在知识考试中,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反复操练是得分关键;但在能力考查中,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发现不同场景下知识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在评价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新鲜的题型。比如,在阅读了孟母三迁相关的材料之后,让学生畅想如果孟母穿越到了今天,她会在哪里建学校。
如果学生平时学习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各种经典题型,那么他们乍一看这些题目可能会有些慌张: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
但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看似很生活化的题目,完全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而这种解答过程,还能给学生带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接地气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一块用来考取好学校的敲门砖。
【解释2】
为啥题型都与众不同
传统的知识考试命题模式容易把学生带入一种误区:
比如,老师往往会告诉学生:数学应用题中,题干给出的每一个条件都必然是有用的。如果解题的过程中发现少用了一个条件,那肯定是解题出了问题。
这种经验,对于学生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题干,许多条件也不是现成的,要自己去寻找;甚至许多既有的条件是干扰项、是错误的,要予以排除。
所以,每一个条件都是有用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应试作用,却没有实用价值。
【解释3】
为啥命题都很生活化
传统的知识考试命题模式很有可能造成两种危害:一是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懒惰,认为给自己布置任务的人会把所有的条件都给自己,从而丧失了创造条件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学生不会辨别信息,认为所有给自己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这样很容易淹没在海量的虚假、不实信息中,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次评价的问题设计,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现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注重对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恰恰是如今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也是学生个人水平的更真实体现。
希望这样的评价导向,能够让广大家长理解:应试刷题的作用有限,让孩子懂得生活、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现实中找到知识的用武之地才是更重要的能力。
【解释4】
评价工具如何避免神题
评价工具的设计既要兼顾六年级学生大致的学业与能力水平,也要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
另外,不提倡通过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所以,在确定最终使用的评价内容之前,第三方专业机构曾在全国不同地区采集样本,进行评价工具的试用与修订,反复确认教材差异与评价区分度,以保障此次评价的内容不受教材版本的影响。
此外,设计内容与以后的新高考改革相接轨,以保证让每一个郑州市的六年级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并帮助民办初中找到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生源。
【解释5】
为啥评价中有语数外分科
这次评价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专门设置了一个综合科目。
首先,国家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在学生成长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评价内容如果窄化了课程学习的领域,必将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向。
其次,整个评价活动应该都是综合的,而不是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这样分置的科目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往往是综合的,而不是独立地使用某一门学科。
经过反复论证,考虑到学生们平时毕竟是比较熟悉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科学习,一下子改变的话容易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所以我们也并没有把步子迈得过大,而是在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之外再设置了一个综合素养。
【第三方声音】
综合素养没具体分值
怎么答能反映学习经历
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对于学生在综合素养中能够回答到怎样的水平,我们也处在实验阶段;所以今年的综合素养只是采取等第制的方式计入评价结果,并没有计算具体的分值。
在此次综合素养的评价内容中,专家团队围绕着学校新开了一个健身房这一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任务。
比如,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健身房里减肥最有效的器材?有的学生会选择广告里有明星代言的器材是最有用的,能折射出他们科学素养的匮乏。
评价中还让学生创作一幅海报,吸引同学们来学校健身房参加活动。也许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创作过海报,但是这个任务并非评判学生的绘画能力,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清楚一个活动的要素,如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如果学生平时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相信在脑海里一定不缺海报的素材与灵感。如果能活跃地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出黑板报、写传单等宣传的经验应该也不会太少。
之所以有的学生喜欢这样联系生活的挑战性任务,有的学生看到了会发怵,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
我们也想通过这次评价传递这样一种声音:这种学习经历,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