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庆小升初择校经验遗憾即是圆满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2016重庆小升初择校经验遗憾即是圆满

2016-07-05 16:49:42     标签:小升初经验

遗憾:即圆满---谨以此文纪念幺儿的小升初

1:缘起

我上网多潜水,偶尔冒个泡,能写这么长,很是意外。当初发帖是因为郁闷,原是不打算回复的。但后来看到众多BBMM关心的留言,不回复似乎不礼貌,于是补写这个后记,感谢大家的关心。毕竟大家都是论坛会员,说不定那天还会在那个学校见面。

春节在沙坪坝C中游览时,有一个意外。幺儿去艺术馆上卫生间时,馆内有人在练琴,练完出来后锁了大门,正巧将幺儿关在艺术馆内了。找门卫,门卫说也没有钥匙,最后幺儿是从卫生间那个很高的窗户爬出来的,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有点小惊险。我鼓励幺儿说:这就是缘分,你和C中是有缘的,就算初中没有,高中也一定会有。回来后,发现幺儿一个小小的变化,他的QQ头像不知何时换成了在C中拍的一张照片。没有问他原因,估计他是有自己的想法了,或许同学间也有攀比吧。

3月初,EE老师统计学员的升学情况,幺儿只有一个保底校,她建议我们去C中试试。去年报目标校时,EE老师就觉得奇怪,曾问我们:牛顿班的多数都会报C中,你们啷个不考虑呢?我解释说是因为在渝北上班,主城太堵,以后会举家搬到那边,就没有考虑了。但考虑幺儿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球场秉性,C中其实也是理想的选择。

2:结局

3月中旬,我们到C中递交了简历。一周后,在EE参加了第一轮选拔测试。又一周后,面试。

面试那天,中午12:30,突然发现手机有十几个未接电话,查了下,全是幺儿妈妈。我立即回拨过去,幺儿妈妈说刚接C中通知,要求14:00面试,今天时间太紧,要不给老师回复说改下次。我考虑了下说:就今天去,如果迟到,给老师解释清楚原因就是。其时我正在空港餐厅,顾不上吃饭,转身出门,没有出租车,来了一辆黑车,要价100。我说如果能按时到达,我再加100。上车后,我先用手机导航选路线,然后电话联系幺儿班主任,通知幺儿在校门口等我。一路上,司机一路狂飙,抢道,超车,表现完美,演绎了现实版生死时速。过红旗河沟时,有点缓行,我非常焦急,恨不得跳下车飞过去。那天非常幸运,从机场经观音桥到主城,居然没有大的堵车。13:40,在学校校门口接到幺儿,他那天穿浅蓝校服,系红领巾,背一个沉沉的书包,稚气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脚下的球鞋还有一个破洞,大脚趾都露出来了。13:55,到达C中大门。然后我和幺儿一路小跑,冲向招办。我们完成了一个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次考试比预想的顺利。考试分3部分,语数笔试,学生面试,家长面谈。那一批考生共10个,每个机构1-2名,有点巧合。据幺儿讲,他是其中唯一做完数学题的,当场就批卷了,他仅错了最后一题。面试环节我很放心。幺儿是校足球队长,训练和比赛未间断过,体能极好(风光的背后有苦楚,高强度训练之下,他和队友一样,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软骨炎,每天要热敷膝关节---这是我们不愿意他走特长生路线的原因)。幺儿同时也是校电台播音员,56年级期间,是学校的开学典礼和6.1庆典的主持人,外形俊朗,讲话大方。我乐观猜测那次的考试,幺儿的数学和面试应该是第一,但语文可能是最后几名。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他已经尽力了,我没有理由去责怪他,只是说以后要注意,一定要补上来。C中考察注重综合素质和后续潜力,如体能,学习习惯等。综合来看,幺儿的优势还是明显。估计是招生进入中后期,没有与大牛对决,能够显得相对优秀。

晚上回家,我打开QQ,发了一条信息给EE老师感谢提醒,想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应该有希望。

或许是语文的问题罢,我们是3周后得到通知。毕竟多了一个选择,有一丝欣喜,但经历了前后近一年的波折,心里更多的是淡然。

我最感谢的是YY,从刚开始,就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在后续的考试中能相对从容。我一直在YY的群内潜水,群内有很多的郊县BBMM,他们间的谈话多是讨论床垫是乳胶,还是天然棕的好之类的话题,让人感觉质朴而温暖。如果不被踢,我会永远潜下去。

3:后记

我有一个同事,他女儿3年前放弃了11中的免费,找了关系,当然也花了钱,进了BZ。学得很苦很累,成绩却一般。今年中考,升本部高中率20%,她是没指望的,目标是能考回11中的高中。我也时时在想,3年后,幺儿如果是属于80%的那部分,我又如何呢?其实---也只有无奈接受而已。对幺儿最重要的是能健康成长,有上进的心态,有自己独有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的理解。他成长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机器。他高考能考上一本,选一个好的专业,将来成为一个能养活自己的人即可。读区重点,都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人固然应该生为奋斗,但怀一颗平常心,可能行得轻松,走得更远。

30年前,正好是我的小升初。那时我在省城近郊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村(现在已是城区了)读小学。全乡8个班,能升初中的仅有两个班。其余6个班的同学,都辍学了。他们在11-12岁的年龄就过早进入了社会。小学,是他们的最高学历。社会很残酷,他们似乎会成为新时代的闰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因为勤劳能吃苦,在后来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生活的很好,其中不乏搞地产建材类的成功人士。而我那一届高考的重庆理科状元,据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状元的高中同学)讲,状元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其美国之路很坎坷,这几年才稍好一点,现在应该是微软的一位普通系统工程师。---或许人生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里。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多年后,回首这段小升初的时光,我们记忆深刻的应该不是结局,而是路上经历的那些人和事,那些让人无法忘记,无法释怀的场景。唯有亲身经历,才有深切体会。这样的体会,一生能有几次。

往事已已,遗憾亦是圆满。

发录取通知书时,我计划陪幺儿从家里步行去学校领取。要让幺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前面的路,很难,也很漫长。

新的赛季已经开启,3年或6年,我们注定还要去承受更多的欢笑与泪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