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到精华区逛逛,看到一个很火的帖子,关于做名校的差生还是做不太差学校的尖子,很有启发,也很为现在家长的精神所感动。仔细看了主题和跟帖,有三个关键词“潜力”、“校风”和“心态”。说得很到位。但是,究竟如何选择,还是要具体到每一个人,这种选择,恐怕到大学、到考研都会有的,只是目标不同而已。因为看到的、听到的比较多,有一点感触,想说出来给大家分享。我要补充的一个关键词是“教育理念”。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不同有时会使同样的选择方法产生不同的后果。我想从技术角度来表达我的观点。我跟踪了很多孩子,有的从鸡头变成了鸡身,有的从凤尾变成了凤身,但也有孩子,从凤尾变成了凤毛。对这个问题,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比较容易说清楚,而小升初的道理是一样的。有这样两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这所学校在非重点中排名第一。父母找了人、交了钱,把他送进了的一所区重点排名第一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风很好(现在已经列入市重点),孩子也有一点潜力,但三年下来,越读越差,很惊险地进了大专。是根据他的中考分数,以我的观察,本来应该能够进二本的。为什么,根据我的分析,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没有提供把“差生”提高的机制。这个学校从领导层到教师,注意力在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课程难度偏高,加了不少拓展型的内容。40分钟一堂课,那些凤身们听得有点吃力,但也能跟上,少数凤头不但听懂了,而且在头脑中完成了新课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沟通,只是苦了一些凤尾,一堂课,前面25-30分钟勉强听懂,后面的拓展部分就不能理解了,但又不敢问,于是一堂课只有25-30分钟的有效时间。一两个学期下来,成绩就拉下来了。不补课,就越来越跟不上。所谓“进去差5分,出来差25分”的情况就是这样造成的。这种情况不少,尤其在借读生中。小升初虽然没有考试,有的初中为了创品牌,争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也会拔高教育难度。
另外有一个孩子,中考时卡线进了一所位居中游的区重点的扩招,交了两万元扩招费,成为一个“鸡尾”,但两个学期下来,他变成了鸡身,临近毕业时,偶尔还能尝到鸡头的滋味,他的进步令我惊喜。为什么这个孩子能有这样的进步?结论是教育理念。每年招生和新生入学,这所学校的校门口会有一条横幅,上面醒目地写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八个大字,每年高考发榜,她从来不渲染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但她的本科录取率令家长欣慰,这所中学现在已经是某大学的附中。
上面两位同学的不同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教育理念造成的。但是,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除了考虑学校的名气、孩子的资质和潜力、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外,有没有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过研判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进行“鸡头和凤尾”的讨论时,也要把教育理念的因素考虑进去,在择校时,也要研究一下目标学校的教育理念。
乱七八糟的说了一通,不知道在不在点子上。尽管我不是搞教育的,小孩也已经进了大学,但能和大家一起讨论,觉得也蛮有意思的。说得不对,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