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小升初家长的帖子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转载一篇小升初家长的帖子

2010-02-01 17:06:58     标签:小升初资讯

关于奥数的是是非非,已经有很多争论。这里想结合自己的感受谈点感想。这点感想,是两个东西激发出来的,一个是自己身处高校任教,对今日大学生的创造力贫乏的情况有很多感慨;再一个就是最近自己的孩子参加XSC又有许多感触。不经意之间,就想到了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大学生缺乏创造力。

身在高校任教多年,感觉中国高校的学生,似乎越来越缺乏创造力,不仅不能和所谓的西南联大的辉煌时代相比较,就是与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也给人一种一代不如一代之感慨。

当代大学生之缺乏创造力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们似乎有非常扎实的知识功底,有很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意志力,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一切由学校、老师、或者外在的社会压力(比如为了找工作)所赋予的一切任务。但是除了外在强加的东西以外,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基于自己的感受的、基于发自本心的强烈的兴趣,而自己觉得自己特别想干,并且一力去干的野性。

在大学里,让我感到最郁闷的学生问题就是:老师,你说我课外该读什么书好啊?老师,你说我论文该写什么题目啊?老师,你说我将来该干什么好?老师,我也觉得纯粹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找好工作而读书没意思,可你说我该琢磨点什么有意思的问题呢?

我的郁闷之处在于:这似乎是根本不该问别人的。就好像说:你可以问“我怎样才能吃饱?”但是假如有个人问你:“你说我吃饱了没有啊?”你什么感觉呢?

我教过的学生中,每年都有几个到国外留学的,由于私交甚洽,常常还有书信联系,给我谈谈他们在国外的事情,在学业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惑。其所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比如说,其中有个学生,在国内时,大学四年,成绩门门优秀,同班同学都公认他是最聪明的,毕业出国留学,自然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奖学金,然后完成国外的研究生学业,自然更是像砍瓜切菜,但是,在读博士期间,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读博士,一上来,老师就要求他们为自己三年后的博士论文选题。“选题?”“对,选题。“选什么题目?”“不知道,自己选!”“啊?自己选?那我选个什么题目呢?”……

也许大多数中国学生甚至不知道,不会选题是做学术最致命的问题。当然了,不会选题也一样混,一样能混成高等华人。从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的大量学生,天之骄子里面的天之骄子,被输送到美国,在国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露脸的,多了去了。但是,就具体的情况来说,比如我所从事的专业,大体情况上是这样的,就是论文的作者排名,第一作者往往是个老外,中国学者总排第二、第三位。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那篇论文的思路是那个从小淘气长大的老外的,而有关的技术细节部分,则是聪明优秀勤奋守规矩的中国学生完成的。这就是我们的高等华人的学术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感叹当代大学生身上所体现的另一种优秀气质,就是惊人的成熟,惊人的功利。所有的大学生活之主旋律,就是考试分数第一,遵守学校规范(现在叫“积点”)第一,找工作第一,绝不越雷池一步。他们对真善美也未尝没有一点点叶公好龙式的兴趣,但是一旦面对与上述功利主义的主旋律相背离的选择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斩断他们那一点点可怜的真诚和好奇。

关于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中国大学教育所受到的猛烈抨击,已经够多了,但是,我觉得问题似乎并不应该仅仅让大学来承担责任。因为,我知道,今日大学的弊病,在我上大学的时代也都有,但二十年以前,八十年代,却还是有大量的饱满的种子,在贫乏的土地上,恶劣的天气里茁壮成长。如果把大学教育,比作农民种地,那需要辛勤耕作,除草施肥,该给的都给够,还要老天爷给脸,该刮风刮风,该下雨下雨。但问题是,如果种子首先就没有生命力的话,一切都是白费。

我们都熟知邓小平的那句名言:“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等等。的确,如果说性格即命运的话,越是早年形成的禀赋越顽固,越是在人生道路的主观方面起到决定作用。那么,大学生身上这种极端成熟功利的气质,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

第二,为什么好中学都喜欢用奥数成绩挑选孩子。

这里要先说说北京四中。我是在外地长大的,对北京的中学没有概念。大概是在十年以前,我大学里面教的一个北京学生,私下交流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向我暗示,她是北京四中毕业的。这个给我第一感觉是很奇怪:你都大学生了,要说虚荣心,比的应该是北大清华哈佛什么的,老把自己是哪个中学毕业的拿出来说事干什么?

直到后来,才慢慢地感觉到这个中学的分量。特别是等自己的孩子也面临XSC的时候,才更加了解这个学校的情况,很为这所学校的气质和理念所折服。可是,让我感到触动的是,据说北京四中挑孩子也非常重视奥数。要说人大附中看重奥数成绩,那是因为这所学校功利,人大附中他爹------人民大学骨子里就是功利,儿子附中功利,那很容易理解;清华附中看重奥数,这个也好理解,因为清华附中他爹本身就是理工科院校。可是北京四中,居然也看重奥数,这又是为什么?

这让我彻底抛除任何成见,好好看看这个奥数。随着孩子XSC的日益临近,我也一天比一天更加近切地看清了这个“万恶的奥数”。先是给孩子在查字典报辅导班,随班陪着,但陪而不读;再后来,也动动脑筋帮孩子解决点难题;再后来,干脆自己赤膊上阵,自己像小学生一样地系统学习奥数。

孩子学的奥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从其内容来看,我把它大体归结为这几类:第一类,高年级数学向低年级课程的下放,比如给四年级学生的脑子里塞入六年级的课程;给五年级的孩子塞入初二的课程;给六年级的孩子,塞入高中的甚至大一的数学课程。比如排列组合、概率论初步;再比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第二类,对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没有任何用处的数论,什么“一个数的最后几位能被几整除,这个数就能被几整除”之类。第三类,尽可能偏、怪的智力游戏。包括行程问题里的复杂题目,还有所谓涉及日常生活应用数学的怪题(比如基本是数学老师瞎编出来的经济学保险学问题,要做出这些题,你还得另外研究点保险、税收)。

如果放在宽松的环境下,针对合适的对象,通过合适的老师,和恰当的教学方式,我不否认奥数对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的发现和兴趣之培养,也不否认奥数可能有普遍地锻炼开发孩子智力的功能。但是我觉得,在当前的XSC形势下,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上述良好愿望几乎肯定是落空的(造成这种落空的一个致命的技术细节是,为了赶时间,你常常没有时间以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慢慢琢磨)。我想,各好中学的校长老师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一点,还要固执地用奥数作为选拔学生的最硬的指标呢?而且连似乎最富有贵族气质的北京四中也不能免俗呢?

这个问题当然比较好解释,就是中学考奥数是为自己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选拔人才。可是,问题是,为什么说,小学生出于功利的目的学那些中学还要再学,或者从此束之高阁一辈子也再难用到的数学知识的优胜者,就能保证他们中学也是优秀者高考也是优胜者呢?

这中间好像没多大必然性联系。可是既然中学对奥数如此执着,一定说明,根据中学老师所掌握的中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小学奥数好的,中学数理化也好,高考分数也高。事实胜于雄辩。

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据说是某个数学家说的:因为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所以奥数好,自然数理化好,自然高考分数高。

我觉得,就这个道理本身来说,并没有错。但是放在小学生的奥数成绩与中学的数理化成绩的关系上来说,却是似是而非的。我觉得,奥数和中学数理化成绩,这二者之间的更根本的内在联系不是这个,而是其他的东西。奥数考察的根本就不是孩子的数学智商,数学能力,乃至于自然科学能力。奥数考察的根本就不是孩子的智商,而是孩子的情商。也就是说,因为孩子的奥数好,说明孩子的情商(注意,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高,因为孩子的情商高,所以孩子中学的数理化好,高考分数高。

我之所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是来自于几个月来亲自上阵学奥数,体会学奥数。如果不是由于我自己身体力行,亲自上阵自学了几个月的奥数,根本没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

我先来说点别的。任何一个人,每日每时所做的事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喜欢干的;一类是自己不喜欢,但是不得不干的。这二者的一点区别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那叫做从兴趣出发,不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而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捏着鼻子干,那就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比如填一大堆烦人的表格,写思想汇报之类。为了生存,很多人每天不得不去做大量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为了调动自己的干劲,很多人还需要假装喜欢这个东西。真喜欢和假装喜欢的心里区别是:真喜欢干的,就是干事情本身就是乐趣,不为什么。比如旅游,打球,游戏。而假装喜欢干一件事情,则需要给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另找一个理由去喜欢这个事情。比如你本来不喜欢填表格,但是不填就无法晋升职称、工资就不能升级。你不喜欢填表格,但你喜欢钱,好了,为了钱,我只好喜欢填表格,一边想着升职后的风光,你就可以愉快地填表格了。

但是,真喜欢就是真喜欢,假喜欢就是假喜欢,自己是无法骗自己的。这就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这就是情商。我们需要动用意志力,来说服自己,控制自己去做某种自己不喜欢干但是有别的好处的事情,或者控制自己不去干别的更有趣但是没什么好处的事情。情商低的人,喜怒溢于言表;情商高的人,你看人家明明恨死你了,但是为了达到某种别的目的,却还装得好像很亲切的样子,这叫喜怒不行于色。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从其成长的过程来说,总是小的时候情商低,越大情商越高。我们评论一个成人的时候经常说,说你看你这么大个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不成熟。这就是说你情商还处于少儿水平。

把话题收回到奥数上来。我几个月来学习奥数,什么感觉呢?深入的钻研,大量的练习,每天学习时间长,强度大。而且中间还不能中断,不管多累、多烦,都必须坚持,必须说服自己,为了孩子的前途,必须抵制各种生理上烦躁,和心理上的其他诱惑,专心致志,不能心猿意马。总之,年轻时候高考,考研的感觉又回来了。我使多大劲,孩子也必须使多大劲,而且还不断地教育孩子:这是你的事情,不是爸爸的事情,爸爸已经博士毕业了,你必须自己投入。等等。可是,看着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总还有个借口让自己喘喘喘气,清闲清闲。毕竟嘛,老子已经博士毕业了,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孩子的事情。可再看看身边还很稚嫩的孩子,从学校上学一天以及够累了,可是晚上却不能休息,更没有节假日。我忽然明白了,这奥数考的哪里是他妈的智力,这考的完全是意志力嘛。

那么,问题就清楚了,能把奥数学得津津有味的孩子,情商一定在同龄人中胜出。既然如此,在中学、在高考阶段,他们也基本上是优胜者。因为中学骨子里也不过是应试教育。中学生比什么?无非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看谁专心,谁意志力强。现在好多中学,高考结束,全校学生聚在一起,疯狂地把课本、习题集全部撕个粉碎,在教学楼上天女散花,场面蔚为壮观。这说明什么?解放!!!用意志力长期强力克制自己干不喜欢干却又不得不干的事情,一旦达到目标,便彻底解放!这就是这种奇异的壮观场面的心理根源。

那么好了,上述两点感受有什么联系呢?

XSC阶段,能把奥数学的呱呱叫的孩子,至少拥有一项非常优秀的品质,一个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的意志力。其实,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来说,意志力,也就是情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高考制度,本身也有它的合理性,你别光骂它是应试教育摧残人,它还真的能在某种意义上把优秀的人和可能一事无成的人区别开来。区别的标准就是意志力。好大学的学生和坏大学的学生,上大学的学生,和没上大学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讲,还真是有差别。你看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意志力,不仅读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不专注,除了玩那些能够带来简单直接刺激的东西,比如打游戏之类的。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总是管不住自己没有意志力,不专注,这一辈子可能成什么事情?!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意志力,专注力,只是成就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无法包揽取得成就所必须的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于对真善美的感受力,基于自然感受的想象力。有感受,才有冲动,有冲动,才有想象,有想象,才有创造。

人的创造力,实际上本质上来自于人对自然社会的感受力。《道德经》说得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一切的人类创造灵感,都来自于自然,都不过是对自然的师法和模仿。中外皆然。

但是,与情商在人生发展阶段中的变化相反,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越是在青少年时代越强,到了成年,就变得相对麻木,对美的东西不容易引起冲动,对新鲜的东西不容易好奇,对真挚的感情正义的事业缺乏感动。

那么,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来说,感受力想象力为一方,意志力专注力为另一方,这二者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好比牛吃草。感受力好比吃草,专注力好比消化吸收草料。没有专注力,就好比一头牛没有消化吸收功能,吃了很多东西,感受了很多,但是都没有专心致志地加以深化,把营养都拉出去了,又好像狗熊掰棒子,结果成不了什么事情。

可是,如果一头牛,有很好的消化吸收能力,可是却没有嘴,或者它的嘴被封住了,进不来草料,那它拿什么消化吸收呢?

我们看看西方的孩子,青少年时代,功课很少很简单,升学压力不大,成天玩,循着兴趣随便走,随便感知,很阳光,很真挚。等到大学时代,玩够了,开始收心了。于是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领域,聚精会神地干下去。好比牛儿在白天在山坡上吃够了鲜美的青草,晚上在牛棚里,专注地反刍,消化吸收。于是,各种创造出来了,诺贝奖金获得者出来了。

再看看中国的孩子,该感受的时候,不让感受,天天关在屋子里做奥数,磨练自己的意志力,等到真正该创造的时候,拿什么创造呢?

曾经看过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讲中医养生,说道:人的生活安排,应该顺应自然,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应该干什么什么;夏天是生长的季节,又应该怎样怎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应该如何如何。如果春天的时候,不干春天该干的事情,不去播种,那么,秋天又拿什么收获呢?

同样道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在少年时代应该感受想象的花季年龄不去感受想象,等到成人的时候,拿什么创造呢?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没有创造力,因为在她们的春天青少年时代,家长、学校、社会,没有给他们播下创造力的种子的机会,而是忙着通过学奥数锻炼收割能力去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