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上海奥数网9月22日:今年徐汇区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率先设立“改革创新奖”,首批18个项目获奖。记者发现,学校获奖项目多数与课程相关,从学生需求出发,给他们提供“多选题”。
根据学生能力重组教材
启新小学“教材统整”坚持了10年,将本不起眼的学校带上了优质教育之路,教学质量排在徐汇区公办小学前列。
10年前,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启新小学是一所薄弱公办校,生源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校长严一鸣到任后发现,老师教学方法老套——拿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不管是不是适应学生水平。
“教改就从教材做起,惠及到每一堂课。”严一鸣告诉老师,没有一本教材能够适合所有学校和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加以“活用”。各学科老师进行“教材统整”,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重新编排知识点。许?芳老师发现,一、二年级在计算教学中引入了应用题,但因为不讲数量关系,到三年级学复合应用题时,给学生增加了难度。重整教材后,许老师在低年级列入数量关系教学,这一铺垫让学生到高年级时学应用题更顺手了。英语老师根据学生水平,重新设置的低年级教材降低了难度,删去牛津教材中一些深奥文章,增加容易理解的生活场景小短文,让学生跟得上进度。
统整教材,不靠加班加点集体补课,没有大量练习突击。老师增加自己负担,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上升。学校原来没有一名区层面骨干教师,现在高级教师就有4名,一些老师成了区学科带头人。
小学有了自己的“慕课”
每所学校都有拓展活动课,但将拓展课“搬”上网络平台的并不多。今年,汇师小学开发了一套拓展型课程数字化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线上线下”互动频频。
上学期,四年级学生周云在网上选了孙建英老师的种植栽培课,任务是种土豆。孙老师将土豆种植的过程拍成了照片和视频,上传网络学习平台。“肥料怎么选择”,“种土豆会有虫子吗”……上完实体拓展课,一有疑问,周云在家随时借助网络向老师咨询。
校长宓莹介绍,学校有70多门校本拓展课,从中选择了20门课进入网络平台,包括纸艺、种植、科学小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动手操作性强,授课老师提前拍摄课堂“微视频”,学生也可登录上传最新进展,以图片、文档、声音等形式提交作业,老师在网上即时评价。
有意思的是,网络选课系统给了孩子自主权,统一在学校选课,他们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家长不许代劳。“家长倾向于选学科类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可孩子们喜欢好玩、动手类课程。”老师们说,不管是以什么载体,课程关注的应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收获。
开发双语融合课程
国内课程与国际课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世界外国语中学,老师自主开发了一套双语校本教材,在国内课程中融入国际课程理念。使用这套教材,既能参加中考,又能增强英语能力,这在初中并不多见。
自主设计课程,“底线”是不能耽误中考。学校以非考试科目作尝试,地理和综合科学率先成为中西融合课程的试点科目。融合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教材。起初,地理老师李俊借用美国原版《世界地理》教材,几堂课下来,由于生僻词汇多,学生一筹莫展,课堂沉闷极了。“这套教材偏重于对各个国家、地区人文知识介绍,包括宗教、经济等,远离学生生活环境,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李俊说,初中生地理双语教材应该语言浅显,寓教于乐。“淘教材”过程中,他发现香港版教材语言难度稍低,适合学生互动。在融进一些本土和上海元素后,李俊将教材改编成校本课程。
双语教学更注重融合中西方思维模式。科学课上,中国老师偏向于求证,而外国老师则喜欢让学生多尝试。世外中学科学课,每一堂课都有探究实验。比如,讲到“光合作用”时,影响光合作用的每个因素,老师都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方法测试,做出判断。以“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正是融合课程要传递给学生的“养分”。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