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直被认为是板着面孔说教的教育,说起德育,学生也通常有种抵触心理。但是在西城区,德育被以多种形式贯穿在平时的活动中甚至校园的环境中,改变了形式的德育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百年老校舍变为德育基地
西城有些近百年的老校舍一直沿用至今,现已被列为文物单位给予保护。这些百年老校久经风雨,历经变迁,有些校舍已经破旧,但其积淀的人文理念和办学思想却具有持久的稳定性,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一代代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西城以“优化环境、办出特色”为校园环境建设原则,在保存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改造涛贝勒府、郡王府、教会学堂、传统四合院、戏园,变昔日王府为现代学府、变旧时学堂为新型课堂、变古代戏园为快乐学园。对鲁迅中学等六所老校进行了修缮、改扩建,使这些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老校更显风采、再展特色,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
修缮后的鲁迅中学融古老与现代、厚重与活力为一体,学生置身其中,聆听革命先驱的谆谆教诲,爱国之情与日俱增;前身为北京著名“女一中”的161中学青砖雕花、回廊相连,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着老一辈教育家的奋斗与奉献,终生进取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由此形成;曾留下老舍足迹的三中校园重点保留和修缮了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建立了老舍纪念馆以纪念老舍先生,学生们在校园中日日缅怀前辈,立志报国之情油然而生。
历史积淀代代传承
作为教育大区,西城区共有82所中小学,其中34所为百年老校,占总数的40%左右。这些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西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经验支持、质量保证。
邓稼先、李大钊、鲁迅、杨振宁等一批杰出爱国人士在西城校园中留下的身影不但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渐行渐远,反而被视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进行开发。在《西城区百年老校》一书中,收集了32所百年老校的校歌、校训及历史发展进程,记载了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宣传百年老校的办学理念及革命传统。在“走进李大钊故居”、“追寻鲁迅足迹”等活动中让杰出爱国人士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使百年老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教育传统对一届届学生因势利导,起着思想同化作用。西城区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炼和总结,通过举办校长论坛、学校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打造平台,推广各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精神。
活动育人探索新途径
西城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多元、立体、互动”的教育思路,注重德育渗透、活动育人,坚持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实践育人的工作原则,以多种形式促进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讲述感人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活动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听故事、知感恩、激情感、树信心”系列教育活动,邀请优秀的少年文学作家走进学校、登上讲台,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增强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感恩之心;“中国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将宋庆龄、老舍、矛盾、鲁迅等文化名人的事迹以展览的形式在本区中小学内进行轮回展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全区中小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直接走近历史名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走近奥运建设者,奏响奥运之歌”活动,学生为奥运场馆的建设者们发放奥运宣传手册、演奏雄壮的交响乐,学生们的真诚深深打动了建设者,使他们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感到骄傲,学生们则从建设者的坚忍、乐观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实现了教育的互动;“手拉手地球环保绿色行动”、“您最反感的不文明现象”调查、“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灿烂”的团体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科学文明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小学还开展了民俗教育、写字教育、古诗文诵读、国学教育、礼仪教育、太极文化教育;中学进行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成人教育、公民教育、成功教育、人文教育并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中国书法”、“篆刻”、“学论语讲修养”、“中国人过中国节”等系列课程。
德育之旅走出北京
西城区有九所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鲁迅中学是以鲁迅先生命名的北京市惟一一所建立在学校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聘请鲁迅先生的长子周海婴先生为名誉校长。当年鲁迅先生演讲的礼堂至今完好保存,刘和珍、杨德群的纪念碑仍耸立于学校文化园的青松翠柏中间。学校坚持开展“追寻鲁迅足迹”活动,师生从校内的文化园启程,至绍兴、上海、三亚等地参观鲁迅故居、拜祭先生英灵,用心感受鲁迅精神,体悟文化魅力。
雷锋小学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从1973年开始开展以学雷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一直与雷锋班保持联系,邀请雷锋班的历任班长到校与学生交流学雷锋体会。前往旅顺雷锋班开展的“我是小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学生,使得雷锋精神内化到学生心中,在全区起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