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何时不再有任何形式的选拔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小升初何时不再有任何形式的选拔

2015-09-29 15:06:12     标签:小升初资讯

一幅2020年的中国教育蓝图已经展现在公众面前。和其他领域的纲要相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大多是发展方向性的描述,使用有弹性的语言。这幅蓝图该怎样绘制?《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析纲要目标可能的实现途径。韩民透露,“纲要提出的只是宏观目标,每个部分的分规划正在制定中。”

“择校热”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择校问题可能会永远存在,但靠金钱、权力来择校的现象必须解决。理想的状态是,2020年的“小升初”没有任何选拔过程,孩子们就近入学。我们期望依据纲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渐缩小校际差距。一方面是缩小资源配置上的差距,各学校在办学经费、设备、设施上要均衡发展,这次还特别提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比如在某个区域内的一个学校和另外一个学校没有太大差距;另一方面是通过制度化的教师流动,缩小师资的差距,比如优秀教师可以“跳槽”到另外一所学校执教。

关键词:择校

纲要:我国教育目前还不适应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不适应群众要求 最突出的是择校问题

记者:在《规划纲要》起草的过程中,您感觉这种“不适应”最集中体现在什么方面?

韩民:最突出的问题是择校问题,“择校热”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择校问题可能会永远存在,但靠金钱、权力来择校的现象必须解决。

记者:具体地说,到2020年“小升初”阶段还会出现择校热吗?根据《规划纲要》,有可能出台什么样的政策?

韩民:理想的状态是,2020年的“小升初”没有任何选拔过程,孩子们就近入学。我们期望依据《规划纲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渐缩小校际差距。

一方面是缩小资源配置上的差距,各学校在办学经费、设备、设施上要均衡发展,这次还特别提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比如在某个区域内的一个学校和另外一个学校没有太大差距;另一方面是通过制度化的教师流动,缩小师资的差距,比如优秀教师可以“跳槽”到另外一所学校执教。

记者:有什么办法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

韩民:现在教师的工资由财政发放,但人事上主要是学校来聘用,这样的话,一名教师可能在一所学校呆到退休。今后对教师的管理上,可以借鉴公务员的管理方式,比如由教育局来聘用,教师在各个学校间可以流动。

关键词:随迁子女

纲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随迁子女数量难预测 提供学校经费成难题

记者:您觉得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实现跨地升高中甚至参加高考的目标?

韩民:我国的现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流动,但非义务教育阶段,还得回属地读高中参加高考,所以我们想看看在这方面能不能有些突破,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升高中,进而考大学。但目前这只是一个方向,具体怎么实施,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记者:可能会有城市人担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升高中,会影响到城市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韩民:从城市的角度看,因为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太强,没办法预期他们子女的数量,所以城市不知道该提供多少学校、教师、校舍和经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理论上说,随迁子女在城市升高中可能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个是学生数量激增,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另一个是教育资源有限,随迁子女占用了升学名额。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防止出现负面影响,地域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是前提。

关键词:减负

纲要:要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家长送孩子进补习班是自由选择校外教育

记者: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针对减少课业负担的政策有很多,但有人认为,只要现有的考试制度不变,竞争依然激烈,中小学生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减负。《规划纲要》对于减负的部分,会不会还是“治标不治本”?

韩民:我个人觉得,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可以通过制度严格控制的,从而解决学生集体补课、留大量作业等问题,比如说早晨6点开始上早自习,这绝对不行。课余时间家长想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这属于校外教育,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家长的自由选择。比如日本、韩国,学生在学校的负担不重,但课余参加各种补习班。

记者:那实际上等于没减负。

韩民:往往有两类家长,一类是为了孩子升学支持补课,另一类是反对课业太重。控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和负担,课余时间学生们可以有多样的选择,比如体育运动、参观展览等等。减负不光是教育问题,说到底,还要靠全社会的努力。

关键词:高招

纲要:高招采取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

自主招生标准一致 但接受教育起点不公平

记者:择优录取、自主录取等方式大家比较熟悉,高招怎样进行推荐录取?

韩民:推荐录取在具体施行中可能有多种方式,比如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录取是一个方向,具体过程由学校来决定,推荐人员到底要不要经过考试,还要附带哪些条件,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规定。但推荐录取必须要以公平为前提,不能是假推荐。

记者:针对高校的自主招生,特别是北大试行的推荐制,有舆论认为这类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对城市的学生更有利。《规划纲要》提到高招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这对边远地区特别是农村的考生公平吗?

韩民:自主招生的录取标准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是一致的,这种制度本身是公平的。现在的问题是,自主招生制度之前,学生们受到的教育是不公平的,也就是接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我觉得,可以对特殊群体给予特殊关照,弥补起点不公平的问题,比如对少数民族加分等办法。比如北大、清华每年都会给西藏等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一定的录取名额,如果完全按分数统一录取,可能名额都会被山东、湖北等高考大省占据,现在高考不能打破地域完全按分数录取,就是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行政化

纲要:克服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

现有高校行政级别难以立即取消

记者:大家都知道高校的行政化倾向,高校内部也经常有声音抨击这种现象。在起草的过程中,想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顽疾吗?

韩民: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上看,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但政府不能派一个不懂教育的官僚管理学校,这次纲要特别强调教育家办学。

学校内部管理上也存在行政化,现在的问题是行政权力支配学术权力,以后要逐步扩大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比如学术资源的分配,要由学术委员会成员集体决策,不是由院长、学校的科研处长决定,高校行政部门的角色只是具体的执行人。

如果高校立即取消行政级别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我国单位领导的级别,可能决定了他获得外部资源的能力,甚至决定了他能看到什么级别的政府文件。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解决,淡化依附在行政级别上的东西,比如有些文件和大学的工作有关系,那就打破级别,为什么只有副部级高校的校长能看?

记者:大学校长该怎么选拔?还是由政府酝酿吗?

韩民:根据《规划纲要》,可以对国内大学校长的选拔方式进行探索,比如像国外大学那样先成立校长遴选委员会,有的还必须经过全校教授的投票。政府最后任命其实相当于把关,看他适不适合做校长,而不是政府说了算让谁当。

关键词:师德

纲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师德具体如何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记者:如果评价教师够不够优秀首先看师德,会不会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水平?

韩民:和一般的职业不一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学生,所以《规划纲要》里特别强调师德。现在社会上反映师德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上课不认真靠课下补课赚钱、侵犯学生利益。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道德不过关,那我们也认为他不适合做教师。

对师德的重视,不会影响到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察。现在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有明确标准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强对师德的要求。

记者:师德靠什么衡量?

韩民:如何考核师德的确是一个难点。我觉得教师和公务员相似,比如公务员不能从事第二职业,有过犯罪记录的人不能做公务员,对师德的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教育家办学”核心是改变校长产生办法

建议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辉

建议要点: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办学”是个软命题,但也是个关键的命题。储朝辉研究员提出,在《规划纲要》中,这个命题体现得还不够充分,提出的一些制度改革和创新还没有戳到最痛处。

储朝辉认为,只有独立思考,并能依据其独立思考自主实行教育教学的人才能成为教育家。从历史上看,凡是学人能够自主的时代,出现教育家的几率就高;学人不能自主的时代就不会出现教育家。

因此,让“教育家办学”的逻辑应该是:在一所学校里,学生和教学是中心,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人,而学校管理应该围绕教学和教师进行,是为教学和教师服务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地位经常是倒错的,学校管理一切围绕校长转。不改变这一状况,“教育家办学”不可能实现。

《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改革措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是要改变校长的产生办法:中小学就应该让全体教师推选校长,大学就应该由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荐人选,再遴选出来,不能像现在靠简单的一个行政命令就产生校长。

制定办园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建议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21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

建议要点:学前教育

作为一线的幼教从业人员,朱敏认为,《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提出的标准是比较高的。以“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62%”的目标看,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不成问题,但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这个目标还是很考验政府执行能力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发展很不均衡,因此朱敏提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应该强调是各地、各类幼儿园分别制定,不能搞一刀切。

朱敏认为,因为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定办园标准时应该务实,要切合当地实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低的话不能保证幼儿园良性运行;过高的话会导致办园成本提高,让孩子们上不起幼儿园。在制定收费标准时也一样,除了分视各地情况不同,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也应该分别制定。公办幼儿园是在政府各类验收后,按其提供的教育质量水平确定收费标准;而民办幼儿园是按成本收费,在发改委备案后执行,完全是市场机制。所以公办园、民办园的收费标准是否应该一致,还有待研究。

政校分开应有具体的实施路径

建议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问题批评家熊丙奇教授

建议要点:政校分开

熊丙奇最关心高校体制改革的话题,他认为,《规划纲要》“理念有突破,方向更明确,但从现实到理想还比较遥远,缺乏达到彼岸的桥梁”。他表示,《规划纲要》还缺具体的方案、步骤、时间节点。高校实现“管办分离”的关键点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自身调整,即政府怎样建立一种结构,去管理今后放权之后的大学。《规划纲要》应该解决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提出概念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就容易使《规划纲要》停留在文本上。

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提出的几个关键词也应该明确内涵。现代大学的四个特点是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但《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建立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机构,我们的大学究竟需要哪个?现状是,国内大学已经设立的董事会大多是校友联络纽带或大筹款机构,很少有决策和管理功能;高校学术委员会很多高校都有,但大多受校行政部门管理,成为摆设……

教育支出占GDP4%目标须明确问责

建议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孙禺

建议要点:目标问责

《规划纲要》问世之前,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即我国为何培养不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问题,是人们对《规划纲要》最大的期待之一。王孙禺教授表示,解决“钱学森之问”应该先搞清楚一个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范围是高端人才,要防止泛化。

王孙禺教授解释说,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分两类进行:高端人才、基础人才。高端人才是指专攻科学前沿的少数人,而基础人才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他们肩负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是大多数。“不需要所有人都仰望星空,应该对人才有针对性地分别创造有利环境。”王孙禺教授说,这一点,应该在《规划纲要》中得以明确化,防止“培养创新型人才”泛化。

另外,王孙禺教授还指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在《规划纲要》中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虽然现在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距离4%的目标只差百分之零点几,但这就意味着几千万元的差距,这些钱足以解决教师待遇、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4%的目标说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没有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问责。目前看,《规划纲要》还没有解决谁来承担这个责任的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