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传奇:西安解放路的前世今生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商业传奇:西安解放路的前世今生

2010-10-11 13:56:56     标签:小升初经验

2008年12月11日,西安尚俭路与东新街的棚户区和解放路附近改造后的高楼形成鲜明相比本报资料照片记者李杰摄在那个令人怀念的年代,解放路的名字,如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为繁华的象征,西安的蹝名片蹞。然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书写西安商业传奇史的街道,开始萧条、衰败,这个承载很多人记忆的商业盛地一度令人扼腕……

曾是西安的“王府井”

解放路位于西安市老城区火车站与大差市之间,全长约1.9公里,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的主要干道,北倚大明宫,南望大雁塔,与和平路、雁塔路构成了城市一条南北主干道。其实,很多人了解西安市都是从解放路开始的。

解放路一带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次子朱爽为秦王,建在今日新城区的秦王府当时颇具规模。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定鼎北京后,大约有一半的八旗兵相继被派驻全国各大战略城市和水陆要冲。为防止满族被汉族同化,阻隔满汉交往,强化八旗驻防兵镇压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力量,清朝统治者在各驻防城市纷纷兴建供八旗兵及其家属居住的“满城”。西安的“满城”就建在以解放路为中心的城市东北隅。沿东大街、北大街建有城墙,是典型的城中城。

1928年,政府正式将原“满城”划为新市区,拓荒卖地,进行开发。是年秋,开拓修建了泥拌碎石路——尚仁路(后更名为中正路),即今解放路。并把现在与解放路相交的东、西一至八路以“崇”字起头称为“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路。

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当局在尚仁路北端凿通城墙,开辟了中正门(即今解放门),并将尚仁路延伸北接火车站广场。这是解放路第一次改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沦陷区难民流入,大批工厂企业内迁。解放路发展成为商业街,火车站周围发展成为工业区。

1949年,西安解放。同年7月,原中正路更名为解放路。

195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解放路进行拓宽改造,解放路成为西安市第一条混凝土高级路面。随之,解放百货大楼、民生百货大楼、解放路饺子馆等闻名全国的商业企业在此扎根发展,解放路成为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成为西安的“名片”,其商业地位犹如北京的王府井。

私人记忆穿金戴银的阔太太成一道风景

1945年2月,还是学生的陈世科风尘仆仆地站在车站前的广场上,眼前的这条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其繁华景象让他一直记忆犹新。

陈世科,今年85岁,祖籍河南荥阳市,现居西安市北关。1945年初,为避战乱,在西安做生意的父亲传来书信,让陈世科前来西安。

那也是陈世科第一次坐火车。因为战争,火车一路走走停停,用了三天时间才到西安。出了火车站,呈现在陈世科眼前的是一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街道。“那时街上还没有设人行道,路边也没有栽树,但沿街两旁的铺面是一个接一个,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陈世科说,逃离连年战火的中原,这里繁盛的景象让他感受不到战争的威胁。

当时的解放路叫尚仁路,路上铺着一层碎石。

有一天,陈世科从父亲的店铺里出来,正要过街,一位头发蓬乱的老太太拦住他说:孩子,不要过去,前边是“伤人路”。当时,住在西四路口的西京招待所里的一位美国飞行员在尚仁路上开车撞死了一个当地人,老太太玩笑似地解释,让陈世科记住街名。

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尚仁路已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当时,由于日军侵略,华北、中原等许多城市沦陷,火车将各地难民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西安,他们在尚仁路上逗留、吃住、购物,这也催生了沿街市场的形成。

和陈世科的父亲一样,在那个年代,许多京、津、冀、豫、晋等地的商人来西安,他们在尚仁路聚集,在两边开店并在此安家,最多的时候,沿街各类店铺多达两千余户。

陈世科父亲和朋友合开的“新物华”银楼就坐落在现在的东四路路口上。一间平房下,一面很气派的大玻璃门临着尚仁路。进去是一条长而高的木质柜台,二十多个伙计在里面忙碌着,有加工金银器的,有接待客人的,还有噼噼啪啪拨弄着算盘珠子算账的。此外,还有“双凤祥”、“新凤祥”等好几家大的银楼。每天穿戴整齐的阔太太们出出进进购买金银玉器,成为尚仁路上一道风景。

后来陈世科父亲的银楼生意就日渐颓败,加之身体不佳,很快就关门停业。

今年7月12日上午,满头银发的陈世科坐在家里的客厅里,拿着一张照片在端详:照片上一家近十口人站在东四路的老房子前,那是告别前的留念,照片上显示拍摄的日期是“2007年12月3日”。就在这张照片拍过之后,他们一家就搬离解放路,居住了四十多年的这座老房子随后被拆除。

从1954年开始,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批商户摊贩走上合作化道路。1954年开业的解放路百货大楼,以及后来成为解放路上最大商场的民生百货的雏形都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而这几个大的国营商店在此后成为支撑解放路商业的中坚力量。

老街故事

兴民生商场万元“寻包”衰街上盛行“一锤子买卖”

雒福秀曾经在解放路上的新城区服务总厂钟表修理部解三店里上班,如今退休在家,他说,现在回想起钟表修理行业的凋零,就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对其冲击最大的就是当时从广州大量涌入的价格低廉的电子表。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涌入解放路的远远不止一块块电子手表,它更像一团效力巨大的酵母,在解放路上制造出的是一个个商业传奇。

那一时期,民生百货大楼里也发生了一件让西安商业界热议的事情。当时,一名营业员错将一只革包当做皮包卖给了一名顾客,盘货时发现后,民生在电台、电视台播出启事寻找那位顾客,在花了12000元的广告费后,终于找到那位顾客,不但按规定给予赔偿,还当面道歉。

西安市新城区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曹建民说:“埋头创业,诚信经营,构成了那个时期解放路的商业精神,这种精神也让解放路上的广大商户获益匪浅”。“在那个交通仅靠火车的年代,解放路靠着火车站的地利,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商品比较便利地运送到这里,另一方面,也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带到了这里。”西安市新城区商贸局一名已离休的老领导认为,交通的便利不仅给解放路带来了商业的活跃,还有思想的活跃。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小寨、钟楼等市内多个商业中心区相继崛起,城市骨架的拉大和“铁老大”地位的变化,解放路的独特区域优势渐渐丧失。此外,由于解放路流动人口密集,商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一些商户的“一锤子买卖”彻底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不敢在此消费”成为很多旅客的深切感受,安全消费环境变化致使解放路的“购物天堂”美誉度大打折扣。

城市新说破旧立新整装重生

一网友在2004年11月曾写过一篇关于解放路的文章,其中这样描述:解放路如今只有民生百货孤单支撑着半条街,这条路更多的价值在于,是从火车站进入市中心的最快捷的通道,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车流量大于人流量。

从繁荣到衰败,解放路失去了商业领跑者的宝座。而此刻,城市管理者开始了破旧立新的改造:2007年2月,民乐园商圈启动改造……

2008年12月,解放路整体改造启动……

2009年12月,投资35亿元的民乐园万达广场建成开业……

直到现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改造还在继续,然而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依然存在:如何找到个性,在商圈遍地开花的情形下杀出重围;如何重塑新的商业精神,重新赢得老百姓的口碑……

轶闻趣事

重大历史事件见证者——西京招待所首家豪华宾馆飞虎队曾下榻

西京招待所作为民国时期西安第一家特级旅馆、第一家高级酒店,见证了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

1934年春季,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与中国旅行社协商,决定在西京(当时西安改称西京,作为陪都)建造一家特级酒店。考察西安城之后,中国旅行社把地址选择在了中正路(即今解放路),认为新建酒店应靠近火车站,以方便客人就宿出行。

1935年1月1日,陇海铁路长安车站(今西安火车站)举行通车典礼,正式营运。同年11月16日,中国旅行社西安分社在解放路修建的西京招待所正式开业,是西安首家豪华宾馆。《陕西党史》2009年第二期曾刊登《西京招待所的历史回顾》一文中提到,“西安事变时,在此下榻的有陈诚、钱大钧、卫立煌、万耀煌及夫人、朱绍良、蒋鼎文、陈调元、邵元冲、蒋作宾、张冲、蒋百里等,还有东北军将领于学忠、马占山、万福麟、胡若愚等。另有其他旅客为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等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依照分工,张学良的东北军负责对付住宿于临潼华清池的蒋介石,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负责拘禁跟随蒋介石前来西安并住宿于西京招待所的这些民国军政大员。而抗战期间,西京招待所也是美国飞虎队队员的休闲之处。

1954年,国家出资三十万元购买下了西京招待所。几度变迁,如今西京招待所成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办公地,一直到现在。

上“珍珠泉”泡澡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请人去珍珠泉泡个澡,搓个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安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而这个“珍珠泉”浴池就坐落在解放路上。

1936年,也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年,国民党一个叫焦范东的官员在解放路中段西侧开了一家大型浴池,取山东济南“珍珠泉”命名,而“珍珠泉”浴池开张也在那时的西安开创了现代洗浴的先河。

据一名住在东四路上的老者回忆,当时的“珍珠泉”浴池已很气派,分上下两层,有大池子,也有包间,每天从上午就有客人,到下午五六点人已开始多起来,最多的时候,偌大一池水中,望去满是水汽笼罩着的人头。那时候,浴池的服务员也很热情也很好,客人一进浴室,就有跑堂的伙计递上热乎乎的“手巾板”,还有搓背的,都是笑容可掬。

上世纪50年代后,“珍珠泉”浴池改为国营,经过了一次大的修缮,增加了设备,生意越来越红火,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这里不会成为传说

近百年来,解放路经历了世纪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巨变。这条老街,有过辉煌,也有过失意。

纵观其商业发展史,成功在于这里的经营者,思想开放较早,经营眼光超前,加之乘车采购进货方便,商品物美价廉、品种齐全,更因人们的从众消费心理,造就了解放路一度成了西安最繁华的消费场所。这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的缩影。

许多像陈世科一样的人,来到西安,扎根发展。尽管乡音不同,但却能和睦相处,这也让居住在解放路上的每一个人对这座城市有了归属感。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也成功助推解放路的商业发展。加之,解放路紧邻火车站,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每一个到西安的人第一时间认识西安这座城市,古老、厚重又不失现代气息的西安文化由此传扬于四海之内。而外面的人又将最新的观念带到西安,其开放的胸怀接受着各种新、异、特的现象,并由此影响和辐射到省内外乃至西北各地。

今天,解放路并没有因为失意而自弃,城市管理者正在重新塑造这条名街。我们有理由相信,浴火重生之后的解放路仍会再现昔日辉煌,我们也会相信,解放路的故事不会成为传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