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公众参与监督,择校费才不敢乱收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只有让公众参与监督,择校费才不敢乱收

2011-07-28 09:51:09     标签:小升初经验

“禁止学校收取高额择校费”、“捐资助学必须与择校脱钩”。前天,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关于“择校费”的“新政”引来了网民们的热议。“政策是好的,执行是难的!”对于“捐资助学与择校脱钩”,很多人信心不足。

在前天教育部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一位官员指出,征收高额择校费的问题,是教育部和有关部门一直反对的。目前有些地方的学校虽然明着取消了择校费,但改为“捐资助学”的方式暗中获利。

这位官员还表示,治理择校收费并不意味着要停止捐资助学,《教育法》、《捐赠法》一直鼓励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现在要反对的是把捐资助学与择校直接挂起钩来的错误做法。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切断学校收取择校生与获得经济利益的联系。

“教育部的本意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很难。”对于教育部“捐资助学必须与择校脱钩”的说法,南京的不少家长认为“不太可能实现”。

据介绍,按照南京教育部门的规定,小学、初中择校费1.5万,高中3万,但是学校超标准收费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热门初中计划外扩招收取每人10万元的费用,一年的择校费达到上千万。而同一所学校,择校学生所缴的费用也不相同,有的三五万,还有六七万,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为了不露痕迹地超标准收费,部分学校要求家长将钱打到单位账户,之后通过单位账户转账的方式汇入学校账户,称作“企业对学校捐资助学”;有的学校要求家长不要缴纳现金,给学校赠送点办公用品,比如电脑等,而实际上,实物的总价要比规定的择校费高出一截。

“根据教育部的说法,捐资助学费和择校费是两码事,但在我们家长眼里,就是一码事。”一位小学生家长说。

“每年方方面面找来的关系太多,学校只能用‘经济杠杆’来调节,要不然没办法安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中校长说,收取高额择校费不是一所两所学校的现象,已成社会问题,“禁止”不太现实。

只有让公众参与监督,学校收费才不敢乱来

既然无法将“捐资助学与择校脱钩”,能否将“择校费”“捐资助学费”先规范起来?

“把择校学生的名单公布出来,接受监督。”部分家长对规范择校收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高中的扩招生,规定是录取线下20分的学生学校才能收。有的学校称线下5分扩招名额就没了,但现实状况是,线下20分以外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种种办法进去。这不公平。”一位高中学生家长说,“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该把有资格参加扩招的学生名单公布出来,明确这部分学生才能交费入学。”

这位高中生家长同时表示,现在小学和初中择校生究竟可以招多少、以什么样的标准招也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家长们听到的全是小道消息”,教育部门也应该公布具体的标准。

有人建议,有关部门应禁止一切名目的个人款项直接流入学校,直接上缴国家或专门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切断学校收取择校生与获得经济利益的联系。

“择校费不是不可以管好,而是要看有关部门想不想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教授邱建新说,从操作层面上讲,对违规的学校进行排查、对管理者进行追究,加大他们的违规成本一点不难。不过,教育部门和学校是利益共同体,尽管他们向社会公开进行了承诺,但没有具体举措。

“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把监督权交给民众,让公众参与,处理违规校领导,追究主管部门失责责任,就没有人敢再违规收取了。”他说。

均衡教育资源,改革高考制度才能彻底缓解择校热

不过,邱建新认为,从长远来说,要解决择校的问题还必须靠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来实现。

他认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师没有实现流动有关。“把现有优质校的老师、校长等派到普通校执教和进行管理,让优质师资流动起来,从而加快教育水平的均衡化。”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王运来教授认为,“择校”现象的根源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引起的,不解决高考的问题,不可能解决择校费问题。

“高考按分数录取,所以中学拼命追求分数。在高考中拿高分的中学有限,所以成千上万的家长不惜血本择校。”王运来说,在这种供求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禁止择校费是徒劳的。“明的择校费禁止了,还会有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择校费。”

王运来认为,改革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办法,改革小学、中学和高考录取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择校的根本办法。“在国外,高考成绩只是参考,小学、中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更能说明考生的品质,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中学才能沿着自己的特色走多元化发展,家长和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学校。“

了解查字典必读

查字典办学理念

查字典师资介绍

查字典办学成绩

报名常遇到的问题

查字典的退费制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